标签:
房产/置业房产 |
分类: 评说地产 |
去年五月,国家出台了新国八条,其中规定,新建住房有70%都应该是90平方米以下的小户型,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90/70”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寄希望于通过调整住房面积的构成,调控开发商贪大求阔带给购房人巨额的总价压力。时隔一年,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呢?
9070政策一出台,就弄得人一头雾水:
由于是全国范围内的“一刀切”,首先就将政策的可执行程度打了个大大的折扣。道理很简单,很多大城市中,9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需求,肯定比周边二级城市要大得多,简单地“一刀切”,让很多大城市的开发商不可能完全按照9070进行严格执行,毕竟谁愿意放弃这块市场呢?
其次,9070制定不分高层或多层,是否合理也是人们议论的焦点。多层90平米,居住上完全不成问题,而高层的90平米呢,实际使用面积只有70平米左右,也勉强能满足三口之家的居住需要。中国正在逐步向人口老龄化发展,独生子女多了,空巢家庭自然少不了。于是很多老人希望能与子女住在一处,子女也希望父母给自己照顾一下小家,缓解一下工作的压力。而在一些大中城市里,高层住宅日渐成为居住的主流,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9070是否有欠斟酌呢?
再次,在9070的具体执行标准上,一直就是模模糊糊。到底“90平方米、70%”的规定是总量控制还是对所有单个项目的要求,是建筑面积90平米还是使用面积90平米,中央的态度一日三变,从不久前建设部一份公开仅几个小时就匆匆撤消的征求意见稿中不难看出,9070的标准一直处于矛盾之中。上面尚且不明白,地方上又怎么能分得清楚呢?
正是因为9070从出台就不明不白,空子自然非常大,执行起来也是花样齐全,因而实际作用并不太大。
一是貌似调控了面积,实际用处不大。政策刚一出台,就有很多开发商热衷于进行“90平方米”小户型的户型设计。比如一些楼盘推出的母子房,其实就是设计了“可将两套房子打通的墙壁”、增加了“赠送的阳台”、挑高了“可加层的层高”……目的无非是最终让户型的实际面积超过了90平方米。当然,开发商是“加量要加价”,“赠送的”“增加的”,实际都是算了价钱的。二是90平方米的供应虽然在楼市比例中增多,但房价仍然是“呼呼”上窜。出台“9070”政策的想法是简单的,即中低收入家庭买不起大户型,如果加大市场中中小户型的比例,中低收入家庭就可以买得起房了。但近期不少信息却显示,“9070”房源反而成了涨价“急先锋”,并成为不少投资客的“猎物”。比如上次开盘的香格里拉五期,总体均价在每平4773.63元,而其小户型的均价则在5000以上;再比如,不管是哪个楼盘开盘,只要当中有小户型,价格肯定要高出同层同朝向同景观的大面积房屋。人们不禁望房兴叹,莫非这9070是在助推房价上涨?
为什么本意在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的9070会成为房价上涨的急先锋呢?其实这个现象主要是由当前的楼市供求结构所致。消费者需求旺盛,市场供应紧张,中小户型总价低,就算开发商把单价抬高,也不会对需求造成太大的阻碍,当然,成交单价实际提高了,城市房价也随之上涨。
具体来看,“9070”房源销售热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大势所趋,宏观经济走势好,房价不断上升,小户型的价格自然也上扬;二是股市热后,部分投资者资金转移,引发买楼风潮,而小户型单价虽高,总价却尚可,正投其所好;三是购房者的偏好和需求正好与小户型契合,部分开发商借机抬高价格赚取更高利益,不用批驳此类开发缺乏社会责任感,这几个字对他们来说不过是装装门面的。
从市场目前来看,通过加大90平方米的供给,缓房价过快上涨,在执行力薄弱,政策得不到真正落实,以及开发企业对利益的无限度追逐面前,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结构调控似乎“事与愿违”,今后政府是否会继续出台更为严厉的政策再控市场,那还真不好说。
前一篇:近日的忙碌
后一篇:万人报名摇号,八月楼市谁在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