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遗忘在时光角落里 落魄的南京名人故居

(2007-09-04 23:55:28)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故乡情
 

遗忘在时光角落里

    落魄的南京名人故居

 

                    紫云英
 

    在古城南京,无数历史名人留下了足迹。名人留下的数百座故居,犹如散落的珍珠,在城市各个角落散发着文化的光芒。这些名人故居现状如何?应当如何在保护中加以利用呢?

 

  故居亟需全面维护

  清晨,老城南。

    沿着湿漉漉的窄巷,在大百花巷11号门前停下了脚步。墙上镶嵌的省级文保碑,告诉人们这个其貌不扬的门头里,曾经住过国学大师程先甲。程先甲自号“百花仙子”,是清末文字改革的先驱、著名语言学家。走进大门,穿过昏暗的门厅,眼前豁然开朗,四方的天井后是一进高大的厅房,破败与斑驳难掩窗棂上木刻雕花的精致。厅房被隔成许多小间,门上挂着租住的铭牌,到处是锅盆家什和晾晒衣物。很难把现实与当年的书香门第、风流名士联系起来。怅惘间,一位误把笔者当成租房人的房客指着中堂后的一扇小门说:“房东在那里。”

  这座大宅子的主人,是程先甲的孙女程佩萱老人。对老宅的现状,老人非常着急。她告诉记者,这栋房子是程家私产,也是省级文保单位,前后7进,共1000平方米。经过百余年的风雨,现在已经破败不堪了。今年夏天下雨,老宅到处漏水,全家人连个吃饭的地方都没有。她到文物部门求助,却被告知像这样的老房子,采取“谁使用谁维修”的原则。“这个老房子修一下至少上百万,像我们这样的退休职工,怎么出得起呢?”

  在老城南,还有许多和程先甲故居面临相同问题的明清名人故居。比如三条营20号的蒋寿山故居、殷高巷14号的刘芝田故居、龙蟠里的魏源故居等。这些明清名人故居一直延续了居住功能,但历经百年风雨已经老化,亟需全面修缮。另一方面,许多市民在老屋中杂乱居住几十年,原先布局已经极大改变,如果不是门前的文保标志,一般人根本就不知道这里曾经留下了历史名人的足迹。

 

  故居的脸,绽放依然遥遥无期

  没有开放的故居现状如此,那么那些已经修复并正式开放的故居,又面临怎样境遇呢?

  随着笔者来到位于长乐路57号、59号的清乾隆年间状元秦大士的故居。2001年,政府投入千万多元,搬迁了40多户住户,对故居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并多方征集相关史料,将这里辟为秦大士状元府展览馆。今年年初,又征集展品将之扩充为展示老城南民风民俗的专题博物馆———“老城南印象陈列馆”。而现在这座状元府却大门紧锁,门上贴着“内部维修暂时闭馆”的纸条。

  一位住在旁边的老人介绍,今年6月底,状元府曾经免费开馆,但是只开了十几天就关门了。管理这个馆的秦淮区文化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免费开放后,状元府每天都有1000人以上前来参观,远远超过了300人的日接待量,造成馆内许多设施损坏,不得不暂时闭馆维修。而另一位负责人则向记者透露,区文化局的经费原本就比较紧张,该馆开放后,水电费、办公人员工资、设备维护对区文化局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区文化局正在考虑,重新开放后将陈列馆改为收费馆并限制开放时间,以补贴开放的费用。

  随后,在位于汉口西路132号的新金陵画派大师傅抱石先生的故居。尽管身处闹市,尽管门票只有2元钱,但观者寥寥。走进大师的旧居,里面的陈列十分简陋,基本维持了1985年江苏省政府拨款在此建立傅抱石纪念馆时的原貌。故居管理员告诉说,故居属于省文化厅直管,经费由省政府直拨,因此维持正常开放是没问题的。但是参观的观众确实不多,而且大多数是书画爱好者。

  正如秦大士故居和傅抱石故居面临的那样,开放维护经费不足和展品陈旧、观众寥寥是我市已经开放的名人故居面临的两大问题。

 

  整体规划,故居焕发新彩

  从2005年开始,南京大学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所和南京市规划局合作,对南京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首次地毯式调查。如何对名人故居进行界定,成为面临的棘手问题。“如果笼统地说,南京的名人故居有数百处。在南京,几乎每一栋民国住宅建筑都是名人故居。”主持这项调查的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说。

  贺云翱介绍,因为哪些名人故居是文物尚无统一标准,这些老房子被列入文保单位的只有二三十处。再加上产权纷繁复杂等原因,政府出资保护并建成故居纪念馆的,基本是一些有巨大政治和文化影响的名人故居,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名人故居。

  那么如何给这些至少有着半个世纪历史的名人故居找到一个好归宿,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历史价值呢?贺云翱认为,最急迫的是制定名人故居资源整合的整体规划,通过规划将单个的名人故居串成线、连成片。形成规模后,通过规模出效益、再用效益维护故居。比如绍兴市针对市区名人故居“小而散”的状况,推出了“坐三轮、游古城、访名士、探遗迹”一日游,大受欢迎,给故居保护提供了资金。

  而单个名人故居也需要寻找各自的特色。比如有些规模较大、建筑精美的故居可以借鉴欧洲城堡模式,继续由名人后代居住,并充当游客参观的讲解者。而各专业领域顶尖人物的故居,可以做成相关的专题博物馆。另一些一般的名人故居则可以在保留历史信息的前提下进行招商,开发成会所等休闲消费的场所。

 

  新尝试:民国公馆区集体亮相

  就在南京名人故居资源如何保护利用的探讨还在进行时,在江苏路、颐和路和宁海路围成的黄金三角区域内,一场名人故居利用的尝试已经启动了。在这个被称为颐和路12号地块的三角区域内分布着31栋各具特色的民国小楼,其中22名小楼主人名列《中华民国大辞典》。他们全部是民国时期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显赫人物,马歇尔、薛岳、陈布雷等至今为人们所熟知。

  规划部门对地块的功能定位是:“建设民国文化博物馆,展示民国历史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完善相应的公共配套设施;发展总部经济,为著名中外企业和跨国公司等提供办公场所;引进省、市以上驻宁机关办事处。”

  众多专家认为,经过这样的统一包装,确实给这些名人故居赋予了新的生命。现在关键是如何将南京原汁原味民国文化体现出来,这将成为这次尝试是否成功的关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打开心底的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