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胡》

(2007-05-04 13:05:29)
标签:

感悟随笔

 

 

 

恐怕没有哪种乐器,会象二胡一般发出令人忧伤的声响。悬空的千均以及滑指发出的拟人声,似叹息,也似哀怨的哭诉。

 

初识二胡时,我11岁。

 

那时家住古城的体育场边,一个名叫航空俱乐部的地方。居室的后窗,是茂密马尾松掩映的街。街的另一侧,是风格各异的华侨新村一座座院落。正对后窗的那栋三层小洋楼,住着南洋归来的一户人家。印象中那户人家人口很少,只有婆媳俩带着一对大男孩。大的叫煌,小的叫辉。

 

辉比我大7岁,拉得一手好二胡,是我少年时的偶像。刚刚搬家到体育场时,常能隔窗望着他坐在一楼的门厅前拉着二胡。最常听到的曲子是《赛马》与《二泉映月》,前者欢快、后者忧郁。每每那旋律响起,似乎可以窥视到琴手那时的心境。可并不是总能听到那琴声,有时会隔好长时间听不到声响,心里总难免会有些惆怅。那年代辉那样的青年都被赶到了乡下,在远隔数百公里的大山里劳作。而每隔几月胡琴声再起,就知道辉回来了。

 

不知道过了几年,慢慢开始熟络了。常常会在辉在家时,到街对过的院落玩耍。辉的母亲是个哀怨的女人,与相依而居的婆婆关系并不好,似乎有点童养媳的样子。从来没有见过他家的大男人,只见过挂在墙上手绘画像。后来听说辉的父亲是在五三年镇反时被错杀了,辉是遗腹子,也就是那年几个月以后他出生了。总觉得辉有点忧郁,大约跟缺少父爱有关。

 

认识辉是因为二姐,豆蔻年华的二姐与辉非常要好,而我是他们的跟屁虫与信使。少时的我不知情为何物,只知原来人长大了可以这般相亲相爱。但那年代讲究出身,军人家庭出身的与“四类分子”出身的孩子,即使能玩在一起,可父辈观念中,水火不相容的两个阶层根本就不可能有交集。又过了几年之后,辉的祖母将那院落卖给了一家吴姓人家。

 

渐渐地少了辉的消息,但那二胡声却始终在心间萦绕。

 

01年时还在旺角做版主,网名sulon。一日提示诸网友市场见顶无人理会,于是化名潇相夜雨在坛上大放悲歌------“归去来兮,田园将芜……。归去来兮,青春将芜……。”。众人依然没有领会,隔数日之后林熹(后来的九州董秘)问:版主是不是说见大顶了?答曰:是。又过数日,林熹说,你改名叫莫大吧,这样好记。

 

笑傲江湖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记得当年在南京古平岗十四研究所招待所里,曾经整整花了两天不睡全部看完,里面的人物自是耳熟能详。说起莫大很自然就想到那二胡,以及那代表莫大的潇湘夜雨。这老儿武功不是最好,行止却带侠义之道。形容萎锁,混际于市井,与sulon本人当年的布衣身份有几分相似。

 

于是,2001年8月,sulon就正式更名为莫大。

 

那日,朋友发来最喜欢的歌《菊花台》,听到引子那段二胡声,心中不由一紧。多年的陈旧记忆忽然泛起,一阵莫明的痛向周身袭来。许多人,许多事,以为已经淡去,但实际却从未远离......。

 

Sulon   07/05/0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城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