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初读的人文情趣与当今教育的“文化贫血”(之五)
文/闲数落花
《三字经》作为中华民族的经典蒙学读本,是历经数百年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优秀实践经验的产物,也是晚唐以降,经历五代十国和整个宋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学者和蒙学教育家对儿童蒙学教材反复修订完善的成果。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积淀和可以作为蒙学内容的典籍实在太多,但对于懵懂无知的儿童来说,蒙学教材的内容却是越简单直观,越生动活泼,越好读易记,越提纲挈领和具有以一联十的发散式链接功能为好。所以,《三字经》在第三部分的内容,只是在简要介绍了《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周易》和《尚书》这几种读书人必须要读的书名后,才略微提及到《三礼》、《四诗》、《春秋》、《三传》等书目,而对诸子百家,更始捎带点名了荀子、扬雄、文中子、老子和庄子等五位圣贤,仅仅提供那些让具有好学上进精神和读书天分很高的儿童少年,在有兴趣和有阅读实力的时候自己去找来研读。应当说,《三字经》的编撰者是十分熟悉和掌握了蒙学儿童的学习心理与习性后,对读本进行了高度凝练的剪裁取舍,留下了很多具有诱惑力的好奇玩点与敏思花园,最后才在导学于乐中臻于成熟。
现在,我们来看看《三字经》的第四部分,也就是让蒙童必须学习掌握、记忆在心的关于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发展变化的内容。从中华民族的主根系来教育蒙学儿童知晓: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应该做什么?而其更深沉的意义,则是教育儿童做不忘根本的中华民族的好子孙。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在这一部分中,《三字经》完全按照中华民族历史年表的顺序,从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到秦汉晋,到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将历朝历代的兴衰之痛,沧桑之变和读史明察之理,都以最简约的文字,给蒙童们勾勒轮廓、细数原由,惜墨如金地娓娓道来,其中韵味,我们至今读来也仍然觉得余味无穷。行笔至此,笔者就不得不指斥当今教育的“文化贫血”——由于当今教育轻视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割断自己的文化承传,一味崇外厚今,以浅薄应试和应时的短视教育来打造缺乏文化内涵的学历和学位,致使当今的高中生不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概略,大学生也说不请我国历史朝代的更替演变,更弄不清楚在不同朝代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与曾经橇动或改变过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记得央视举办的一些文艺竞赛节目中,学多以很高学历身份来参赛的青年选手,每每在被问及历史朝代排序或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存世先后时,他们所答牛头不对马嘴,满嘴信口雌黄。其文化之浅薄,远远不及我们前人的蒙学水准。让观众在对他们的无知嗤之以鼻的同时,也对当今教育的“文化贫血症”痛心疾首!
清代文化学者紫巢氏评价《三字经》是“一部袖里通鉴纲目”,应该是主要针对第四部分而言。因为这一部分内容对于绝大多数只有启蒙学习条件的贫寒人家子弟,实在是弥足珍贵,也实在是让他们从文化层面寻根问祖,弄清自己作为中华民族子孙的来龙去脉的最基本的普及知识。在这不长的篇幅中,用最简洁的文字、最清晰的线索,最富于音韵的节奏,为初学的蒙童口述了记住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流变过程与线索梗概。而我们如今见到的《三字经》中关于元、明、清至民国的历史简述,那是后来的文化人根据朝代更替的历史增益附会的内容,也是让成书于南宋末年的《三字经》不断将历史延伸至现实,与现实社会生活接轨的善举。对这些用集体智慧为《三字经》添加生命力的文化人的努力,我们惟有表示敬意。
回述中华历史文化,鉴照民族生存根源。《三字经》在辅助蒙童开启智慧、弄清家谱、熟知祖训、求学未来等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人文意义和历史功绩。它播撒的是作为中国人的精气神,收获的是当好中国人的荣耀心。倘若我们的先人们连这些最基本的“根文化”都不知晓,那么,他们怎么能在为生活所迫而流浪五洲四海,落地生根后,还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啊!笔者曾经在欧洲许多国家接触过一些世代旅居的华人华侨,他们的祖宗几乎都是没有文化的穷人,漂流海外艰难谋生。而几代传承之后的华人子孙们,尽管汉语的表达能力不敢恭维,但他们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尊崇,是融入血液、铸进灵魂的。与他们谈及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和朝代变更,他们也大都能如数家珍。这就是中华民族“根文化”的神奇魅力!这也是让我国当今教育培养出来的许多不知道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高学历者蒙羞汗颜的理由!
现在,让我们再来阅读一下《三字经》的最后部分,也是对蒙学初读者循循善诱的劝学部分。读本选用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系列的通过奋发努力、刻苦勤学、学而有成、终成大器的人物故事——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夺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辞。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勉而致.
有为者,亦如是。……
对于蒙学儿童来说,这些简单而生动的故事,非常真实具体,非常激励后学,非常引人入胜。读本用故事告诉蒙童:孔子虽然博学,但他还谦虚地拜学有专长的项橐为师;尊贵的宰相赵普,也精心苦读《论语》来丰富自己的治国之策;贫穷的路温舒,把书抄写在蒲草上阅读;同样贫寒的公孙弘将书抄写在竹片上学习;孙敬为避免深夜读书打瞌睡,而将头发悬梁;苏秦则在自己读书困倦时,经常用锥子刺痛自己的大腿……还有更多激励贫穷孩子苦学成材的著名故事——车胤囊萤为灯,孙康映雪夜读,朱买臣一边挑柴担一边读书,李密放牛时将书本挂在牛角上学习,等等。而对于读书不分老幼,苦学总能成材,人活一生学习一世的终生教育,《三字经》同样讲述了一系列的生动典范人物故事,借以激励蒙学者奋发努力。这就是:苏洵到了27岁才开始认真读书,梁灏82岁了才考中状元,祖莹8岁、李泌8岁就会吟诗作对,刘宴7岁时就被“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的少年成材。对于女子读书成材,《三字经》同样给予了关注和引导,例举了蔡文姬、谢道韫“彼女子,且聪敏”的博学多才,从而告诫“尔男子,当自警”,敦促蒙学儿童勤奋读书,心怀大志,学业早成,既能光宗耀祖,又可效命国家。
这在“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勉励蒙学儿童通过苦读诗书,寻求成材致仕之路,来改变自己贫穷命运,既效命国家民族,又鼓励个人建功立业的教学思想,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只要我们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者的立场来审视,是应该予以肯定的。难道我们今天的大规模的堂而皇之的应试高考,对于应试者个人而言,其形式和目的不是一样吗?!同样,难道连以苦学成材报答父母、显亲扬名的志向都没有的人,他还能有报效国家民族的理想吗?!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这是《三字经》的结束之语。我们从中可以读出什么来?那是苦心劝学的箴言,那是铭刻一生的圣经。它在历数了众多苦读诗书、磨砺成材的榜样人物故事之后,为蒙学儿童的立志学习再以最后鞭策。你看犬鸡蚕蜂,这些小动物都能恪守自己的职责,毕生努力,有所建树,难道我们为人者,还不如它们吗?致君泽民,报效天下是为人的远大理想,显亲扬名,光前裕后,是个人的正当利益。古今中外,任何奋斗成功者,都不可能将这二者抛弃于不顾。更何况在《三字经》全文结束时,用“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的教诲,为蒙学奠定了最光明磊落、最正气豪壮的文化宣言——我们留给孩子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劝学的文化经典。
笔者行文至此,深为我中华民族优秀的蒙学文化教育集大成者《三字经》而感到自豪!的确,《三字经》用非常具有启发性的事例和语言,将中华民族的劝学思想、劝学言论、劝学内容和劝学目的,进行了最高度的概括、提炼和升华,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部分。因为有它在数百年来启蒙一代代蒙童,才有我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得以薪火相传,才润物无声地培养教育出了无数志士仁人和英雄豪杰,为我中华民族的发展强盛而以身许国,前赴后继。回观数百年来青史留名的伟大人物,谁不是读《三字经》开蒙志学的?谁不是在《三字经》的启蒙下,踏上壮怀激烈、为民报国的功名之路的?可以说,我国自近代以来所有革命先贤和英烈,所有革命领路人和伟大领袖,都是读着《三字经》而开启童智,知晓大义,心忧民生,胸怀天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的。为什么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机制要否定以《三字经》为代表的蒙学教育?由否定我国民族蒙学教育基础,而将我国的教育引导到民族文化虚无的泥沼之后,导致如今接受过所谓高等学历教育的青年,很多人对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不甚了了,甚至愚若蒙童。面对如此教育恶果,主政我国教育者,你们难道没有负罪之感吗?你们于国于民于己能心安理得吗?
我国著名的蒙学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认定《三字经》的巨大贡献时说过:“用简短(三四个字)而整齐的韵语,好处在便于记忆,但是往往有两个缺点,一是容易写得艰深难读或者牵强硬凑,一是容易写得呆板。《三字经》可以说基本上没有这两个缺点。拿文言的标准看,《三字经》的语言是相当通俗的,……没有勉勉强强硬凑字数、硬押韵的毛病。从句法上看,可以说得上是灵活丰富,包罗了文言里的各种基本句式,既有训练儿童语言能力的作用,又使全书的句子显得有变化,样式多,不枯燥。”
就是这部“基本没有缺点”的蒙学读物《三字经》,却被我国主政教育者从正当的蒙学课本中予以取缔了。而今,我们只有以怀旧的幽思,在此以诔文的形式为蒙学读本《三字经》进行一韵三叹的凭吊——呜呼,三字经,神兮,归来!
[原创文章,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