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宝发烧了,退烧的方法很重要

(2009-09-03 12:49:40)
标签:

小孩子发烧

至宝格子

方法.

健康

分类: 美容。女人。健康

   发烧是小儿最常见的病症,而且烧得过高还容易引起抽风雷达此家长可采取些简单易行的办法降温:
  物理降温法,可用湿水配成30~50%酒精反复擦拭小儿的背部及腋下、腹股沟、四肢皮肤,还可用34℃左右的湿水擦拭全身或用冷湿毛巾敷额部或用冷水袋置于头顶部。
  松解、脱去外衣或减少被子让体热逐渐发散。千万不要越烧越穿衣服或多盖被子,这样汗就不容易出来了。
  多喝白开水也可加少量的食盐,促其发汗,有利于体湿下降和毒素排泄,也可防止脱水。
  对于有高烧抽风病史的、或体温超过39℃的小儿,家长要备用一些退烧药,如阿斯匹林[5~40毫克/(公斤·次)]、安乃近[10~20毫克/(公斤·次)]等,加用镇静剂,如口服鲁米那[2毫克/(公斤·次)]、或者冬眠灵[1毫克/(公斤·次)]、阿苯片最好,即退烧,又镇静防止高烧抽风。若高烧不退,需送医院求治。

    正常情况下,小儿的体温是在一定的范围中波动。肛温为36.5℃~37.5℃,腋下温度为36℃~37℃,傍晚时体温较清晨时高,哭闹、饮食过多以及运动后都可影响体温使之稍有增高。尤其对于新生儿、小婴儿,由于其体温调节功能未成熟,外界气温、哭闹、喂奶、衣服的厚薄等均能引起体温波动。当肛温超过37.8℃或腋下温度超过37.4℃时,方认为发热。发热,是人体对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小儿发热,是儿科许多疾病的一个共同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小儿发热并不完全是坏事,对某些疾病,还有助于病体康复,因此不必急于采取降温退热措施。但是发烧持续过久或者温度过高,就可以引起机体的损害,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不利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如果孩子体温不很高,一般情况比较好,可以在家治疗休息。但对小儿发烧,要时刻注意。3个月以内的婴儿发烧超过37.9摄氏度;3到6个月的婴儿体温超过38.3摄氏度;6到12个月的婴儿体温超过39.4摄氏度;1到2岁的儿童持续发烧超过24或48小时;任何年龄段的儿童体温超过39.4摄氏度或38摄氏度以上超过3天。另外,如果出现呼吸困难、脖子僵硬、呕吐或拉稀也很危险,应该在第一时间送往医院。

具体对策:

一. 38.5度以下,宜采用物理降温法,具体方法如下:

1. 温水擦浴。
出1克汗可以带走1卡热量,而蒸发1克汗水则可带走273卡热量。即使是夏季,也不能用冷水擦浴,因为冷刺激导致体表毛细血管收缩,不利于散热。

2.冰袋或冰帽。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的患儿,高烧时可枕冰袋或戴冰帽保护大脑,注意冰袋不能全身应用。具体方法:将毛巾浸凉水后敷在头额部,每隔5-10分钟更换一次;或将暖水袋灌入冷水枕在脑后;也可将大毛巾浸温水后拧干,敷在胸背部(如遇小儿面色发青、发抖应停敷)。

3.酒精擦浴。用75%酒精兑一倍温水(切记!),温度不可太低。用小毛巾浸泡后擦洗颈部、腋下、腹股沟、手足心、前胸后背各数分钟,即可降温。轻擦四肢腋窝、大腿根、颈部、膝关节后方。但是必须注意:①不能擦胸、腹部以免体温下降过快,幅度过大。②不可反复擦试,因为皮肤能吸收一部分酒精,小儿肝脏功能不完善,容易发生酒精中毒。

二、38.5度以上39.5度以下

物理降温+药物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在一般情况下,药物退热治疗适用于腋温高于38.5℃的幼儿。在众多解热药中,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百服宁)以其安全性及有效性而被WHO(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首选的小儿解热药,是适合家庭常备的儿童退热制剂。该药有明显的解热镇痛作用,对胃肠刺激甚少,对血小板及凝血机制无影响,口服吸收迅速有效安全。但亦不宜反复使用,临床有反复用后出现再障及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

药品的选择

1. 美林(布洛芬)首选!

2. 泰诺林(对乙酰胺基酚)

3. 小儿速效感冒冲剂、复方锌布颗粒;

4. 小儿牛黄散、紫雪丹

5. 小儿退热贴;

6. 小儿退热栓;


三、39.5度以上,可以考虑用以下方法并遵从医生的决定。

1、双氯酚酸钠纳肛,效果不错,

2、肌注退热药物,如复方氨基比林

3、冰盐水灌肠,也有很好的降温作用

如果高热40度伴有抽筋者,一定要考虑用冬眠药物,否则很难有效果。

冬眠药物为:

1、氯丙嗪和异丙嗪,各1mg/kg,肌注,效果不错。

小儿发烧用药的注意事项:

   小儿由于体温调节神经中枢功能尚不健全,因而一旦遇有内外不良因素影响时,便易出现发热症状。在小儿,常常一点小病就可烧达40℃甚至更高,另一方面,小儿发热往往来势凶猛,其体温往往升高很快,尤在夜间更加显著。因此,家庭学会合理使用退烧药十分重要。
小儿发烧有几个特点:其一,小儿对发烧的反应多不敏感,低热、中热的孩子往往能照常玩耍而不表现出鲜明的异常,因而起病之初常常不能被家长们及时发现,待孩子变得不活泼、异常安静、萎靡拒食时,其体温常已在39℃左右了;其二,小儿发热时体温往往升高很快。并可升得很高,5岁以下的小儿常可因高烧而发生惊厥,出现意识丧失、眼球固定或上翻、头颈后仰、面肌及肢体抽搐、呼吸暂停等危急症状;其三,引起小儿高烧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见的是各种急性感染,其中尤以上呼吸道感染为多见,故而对小儿高烧的治疗中,常常在退热同时须使用大量的抗感染药物。
    小儿发热而使用退热药时,有以下几点必须引起注意:①具有退热作用的药很多,但小儿用药有小儿的特点,事实上,许多成人使用的退热药,小儿不能使用或须避免使用,如APC(复方阿司匹林片)、扑热息痛片均是成人发热时最常用的退热药,但在婴幼儿,因其肝功能尚不成熟,使用这类药品时易致损害,故而3岁以下小儿须避免使用;安乃近因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较多,故也不主张应用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②小儿发热时较为适用的退热药是阿司匹林片,该药虽然古老,却是一种比较安全的药物,极少引起严重副反应,唯该药过久使用也可造成小儿肝脏损害,而患有血友病等凝血功能障碍,或患有水痘的小儿则必须禁用此药。③由于小儿发热时体温往往很高,使用退烧药尤其当用药过量时,常可引起过于剧烈的药效反应,从而导致患儿大汗淋漓,这样,体温回落固然迅速,但出汗过多容易引起小儿虚脱,因此,在小儿使用退烧药时,计量必须准确,尤须避免因退热心切而过量用药。④中药小儿牛黄散、紫雪丹等退热药相对副作用较少,因而在病情和缓的小儿发热,可优先选用中药制剂。⑤对于小儿急起高热,尤其是体温高达40℃时,单用阿司匹林口服已不能应急,此时可采用安乃近注射剂滴鼻法救治,方法是:将普通安乃近注射剂兑入相等量的冷开水,将此药液滴入小儿两侧鼻孔中,5岁以下小儿每次每侧鼻孔滴l滴(不可过量!配成的药液因性质不稳定,故不可久存);也可采用体表冷敷、凉水浴等人工降温法降温,以免发生小儿惊厥。⑥由于小儿发烧大多为感染所致,故退烧降温治疗都只是临床时的对应措施,欲使病情得到根本性的控制,必须采取相应的抗感染等治疗,对于体温过高而发生惊厥等并发症者,必须去医院请医生诊治。小儿发热起病隐蔽,体温升高快,尤在夜间易发生高热而惊厥,故而对不明原因的小儿发热,一旦发现,都应及早送医院诊治,不可因小儿体温此刻不高而心存侥幸。平时家中应备有一些供小儿使用的退烧药,能贮备一些应急降温的安乃近注射液则更好。只是安乃近作用迅速、显著,使用不当(如浓度过高或滴药过多)常易引起小儿大汗虚脱,故而应用此药必须慎重,非必要时不可擅用。
    有一种小儿发热,系盛夏环境气温过高所致。这种无其他原因可查的小儿发热,称作“夏季热”或“暑热”。对这类小儿,应采用设法降低环境气温、给孩子多喝水或在医生指导下饮用一些清火去毒的中药煎剂等措施治疗,此时服用退热药大多是有害无益的。对夏热的小儿,可采用中药大青叶、青蒿各10克,麦冬6克,生地3克水煎服;或以淮山药10克,葛根、麦冬各6克,枣皮4.5克,鸡内金3克,五味子1.5克水煎服。两方均分一天2—3次服,1岁以下婴儿服药量减半;中成药六一散、鸡苏散、碧玉散也有良效,可斟酌选用。

  小儿发烧的护理:

1、药物降温后观察有无大量出汗,如有应多喝白开水,并在水里加些盐和糖,以补充出汗而丢失的水份及盐。饮食以清淡为好,少食多餐,多饮水和汤,多排尿,帮助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降低体温。可适量吃一些牛奶、鸡蛋、豆类等易于消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量要比平时减少。

2、应及时更换被汗液浸湿的衣服,以保持皮肤清洁。高烧的小儿还应注意卧床休息,室内温度适中,通风良好,衣被不可过厚、过紧。

3. 保持一定的室内湿度。这样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和汗液的蒸发。可以使用加湿器,也可用水、湿毛巾等蒸发加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