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八景
(2018-06-16 23:15:30)
我是五台县人,五台八景的名字从小就耳熟,但由于交通不便,家境贫寒,所以也没机会都去亲自观赏,只有东冶秋禾、槐荫春色这两处与我村隔河相望,算是见识了。
据说八景的出处是清康熙二十二年五台知县周三进编纂《五台县志》,载有五台八景之说。这八景是:一、山城夜月,
其中,我对石窟跃鱼一景甚为向往。其地址位于五台县陈家庄乡李家庄村,历来奥妙难解。清朝福建建宁人张绅描述其为“不许鹰鹤渡,谁知鲸鲤来。冲风疑破壁,激水自生雷”。五台诗人闫竹叶写的《石窟跃鱼》诗曰:“造化独钟清水河,暗流远接北溟波。山潭嵌月寻常在,石窟跃鱼玄奥多。细雨悄言寒食事,惠风传唱浪花歌。一时物欲成悲剧,景瘦人稀奈若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流经李家庄村清水河的东岸峭壁上,有一石窟,窟内自古以来一直有一清泉汩汩涌出,径有尺许,注入下方小石潭中。过去,每年清明节前后,便有鱼从石窟中随流水拥挤而出,欢腾跳跃,争先恐后,甚至被洞内的石壁划伤,破身暴鳃,亦不停息。鱼大者过斤,小尾数两,似鲤非鲤,似鲫非鲫,味道鲜美。鱼最多时一天能出二三百斤。这些鱼儿出来后就像瞎子一样到处乱游,身子成半透明状。清明节一过,鱼越来越少,三四天后就一条也不出了。于是,每到清明前后,村民们只要把篓子贴在石壁上,就可接住活蹦乱跳的鱼儿,这场景,很是赏心悦目。在场围观者,人人都有份。谁知,上世纪50年代,有好事者嫌石窟口子小,幻想把口子炸大,鱼就会多出快出。不料,随着一声炮响,口子大了,鱼却从此绝了踪迹,连泉水也不流了,延续不知多少年的石窟跃鱼只留下一段佳话,后人不禁为好事者的无知叹息不已。有人说,这是破坏了鱼的生态环境,鱼便改道而走了,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由此,我连想到另一件无知破坏自然规律的事,在我们五台大建安村的东面,有一处叫《洋沟》的地方,从山脚下流出一股清澈的泉水,常年恒温,入冬不冻,村中父老在泉水上架起石条,供全村人洗衣服。出口处有一池塘,生长着鱼虾,每逢风和日丽天,能闻万户捣衣声,伴随着蛙鸣蝉叫悦耳动听,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那一位无知的当权者,异想天开想把泉眼扩大,使水流的更多一些。一声爆炸声,把泉眼炸的水也不流了,鱼也没有了,衣服也没处洗了。唉!没知识滥使权,可怜可悲也可恨,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自然景观,造成不可恢复,不可逆转的后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