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明清金铜佛像真伪之鉴定

(2017-12-09 13:50:40)
标签:

转载

分类: 转载转摘

    “佛像”指佛教造像。金铜佛像是用铜铸造,表面鎏金或不鎏金的佛像。汉传和藏传是其两大支柱。现如今在市场上常能见到的是明清时期的作品,以藏传佛像居多。

    汉传主要接受的是印度显教流行期的犍陀罗、马土腊等几种造像风格和手法,造型相对简单,形象敦厚温和,大多是一头二臂,以寂静像居多;

    藏传主要接受的是印度密教期的东印度、尼泊尔、斯瓦特、克什米尔等几个艺术流派的影响,造型以愤怒像居多,多为多面多臂或异类身,有坐、立、舞等各种姿态。

    先看几尊明清金铜佛像:

http://s12/mw690/003OaxUvgy6WnwJgswH6b&690

    下面讲讲明清金铜佛像鉴定的几个要点:

    一、铜材

    明代汉传佛像一般用青铜,藏传佛像一般用红铜;清代汉传、藏传佛像才有用黄铜铸造的,但乾隆时期汉传佛像也有用红铜铸造的。

    因此,明代式样的佛像只要露出哪怕是米粒大小的黄铜色,就必是新仿佛像无疑。

    二、铜质

    古人基于信仰,把铸造佛像看得非常神圣,故不论用何种铜,皆材质精良;而新仿佛像为节约成本,往往用粗铜、杂铜铸造,因此佛像底边过厚或厚薄不一,甚至有缺损。如以下两图:

http://s12/mw690/003OaxUvgy6WoXbjXhVfb&690

http://s4/mw690/003OaxUvgy6WoWZrlsL03&690

     三、规制

    明清铸造佛像有严格的规制(仪规),各部位的比例、结什么手印、什么佛或菩萨等持什么法器、佛与菩萨各坐什么底座等等都有定规;佛像整体端庄优雅,面容慈祥,各部位写实性强、造型准确。如果是官铸佛像,则官款的位置必在底座前面,不可在底座后面。若镶嵌,则多是绿松石、青金石。新仿佛像则往往不合规制。

http://s13/mw690/003OaxUvgy6WKeKTnHucc&690

http://s5/mw690/003OaxUvgy6WvrpnMbib4&690

      四、工艺

    (一)铸造工艺。

     传统佛像多采用失蜡法(又叫剥蜡法、拨蜡法)制成范摸而铸造。其步骤是:

     1.先制泥芯,用6个圆钢筋或三根8号铅丝扎成骨架,挂约5毫米泥料、稠粥状细泥料塑成型芯,泥料多为炭末泥(由经过箩筛的炭末、细砂、粘土组成)与三合土。

     2.在泥芯上贴蜡片,又称“捏蜡”;贴好后,用硬木做的“压子”拨塑各个细部,五官、衣纹等,制作成蜡型。

http://s5/mw690/003OaxUvgy6WnXMpKAs24&690

  •   焊修附饰物,如背光、衣带等附饰,用手捏出大形,粘附后再细刻。
  •   烫焊浇注冒口系统,大、中型铸件加芯撑(多为手工铁打四棱方钉或扁铜钉),小型佛像不加芯撑。

      3.在蜡型上贴外层背料,亦即包裹泥衣,俗称“糙泥”。泥料有马粪泥和纸浆泥(马粪泥,干马粪搓碎过筛与粘土加水拌成;纸浆泥由粘土加炉灰末、纸浆、水捣拌而成)。

http://s11/mw690/003OaxUvgy6WnXRP8ym8a&690

     4.阴干后加热脱蜡,焙烧。

    5.埋包浇注。

    6.打碎内外范模,得到半成品即毛坯。

http://s10/mw690/003OaxUvgy6WnXZx0M1c9&690

      7.对毛坯进行细加工:锉、磨、錾刻纹饰,用椴木炭将锉划痕磨抛光。

http://s3/mw690/003OaxUvgy6WnY4qcOm12&690

      8.鎏金或涂泥金、贴金。

    鎏金是将纯金碾成薄片,剪成丝条状,与碎玻璃按比例配合在石碾中碾碎成粉末状,溶于水银,用小玻璃棒一点点涂抹于铜像上,然后火烤而成。

http://s12/mw690/003OaxUvgy6WnY9HyI3ab&690

     泥金是用金粉调和在大漆中涂饰。

    贴金就是先涂胶,然后将金箔贴上去。

    了解了古代铜佛制作工艺,就可以对照特征鉴别真伪了。

    首先在佛像内壁凹处找一找铸范残留物。如果有黑炭泥、灰色三合土属正常,如有白色石英砂块,必为现仿。

    再看支撑钉,一般多为四棱铁钉,手工打锻的,有些佛像采用铜钉。钉尖则多为弯曲的,这是由于铸造后掏挖内范芯时,用硬器砸弯的。有的钉大、钉多较明显,有的钉小量少,但也是较易看到的。有些铁钉齐根锈断了,用刻刀挖一下铁锈铁钉根子在铜内。

    现在做假者用多块小疙瘩铁锈粘在内壁上,或用一截现代圆钉嵌在内壁上,再用酸咬蚀成铁锈状。遇到这种有疑点情况时用刻刀挖一挖,如露出新圆钉、新铜底子,就必假。

    以下各图为明清佛像底图:

http://s5/mw690/003OaxUvgy6WoHURJ5y84&690

http://s11/mw690/003OaxUvgy6WoHVk358da&690

http://s13/mw690/003OaxUvgy6WoHVER9afc&690

http://s16/mw690/003OaxUvgy6WoHW82e36f&690

http://s4/mw690/003OaxUvgy6WoHWvYS753&690

http://s2/mw690/003OaxUvgy6WoIdfH1fd1&690

http://s7/mw690/003OaxUvgy6WoIdESEKc6&690

http://s10/mw690/003OaxUvgy6WoIe6FHr59&690

http://s14/mw690/003OaxUvgy6WoIerWQ50d&690

     新仿佛像大多用白色石英砂翻模铸造,内膛随外形凹凸起伏;有的内膛残留有白色的石英砂块或有漂浮的白绿色粉锈,甚至有的有白绿色粉浆锈从里面渗到表面来;有的内膛有泪滴状的铜滴。即使用传统的铸造法铸造,泥芯也是简单地做成圆锥体,因而整个内膛呈现喇叭形。如以下各图:

http://s6/mw690/003OaxUvgy6WoJ5eqi105&690

http://s9/mw690/003OaxUvgy6WoJ5H45aa8&690

http://s6/mw690/003OaxUvgy6WoJ64gN7c5&690

http://s16/mw690/003OaxUvgy6WoJ6rdVR1f&690

http://s15/mw690/003OaxUvgy6WoJ6KZMaee&690

http://s16/mw690/003OaxUvgy6WoJ74yGH8f&690

http://s4/mw690/003OaxUvgy6WoJ7rPPB43&690

http://s12/mw690/003OaxUvgy6WoJ7W4Zleb&690

    (二)细加工工艺

    明清佛像打磨、錾刻等细加工精细,帔帛、裙边的花纹都是錾刻而成,且十分精致。新仿佛像则打磨、錾刻等工艺粗糙,甚至没有錾刻,裙边、帔帛等上面的花纹都是铸上的。如以下两图:

http://s3/mw690/003OaxUvgy6WoK9fiP802&690

http://s16/mw690/003OaxUvgy6WoKp4txd2f&690

    (三)封底工艺

    古代佛像制作完成按宗教程序还要装藏与开光,才能让佛教徒供奉。装藏即在佛像内膛放一些佛教圣物。藏传佛像装藏完后要用红铜板封底。

    藏地铸造的佛像封底是将底沿往内收敲打包住底盖;

    内地铸造的佛像封底采用剁口法,即在佛像底沿剁出铜刺,以铜刺来固定底盖。

    底盖中部一般都用阴线刻有徽标。内蒙多伦封底嵌入莲座底边较深(在5至10毫米间)。清代佛像封底多见边口刮封铁红腻子现象。见以下各图:

http://s8/mw690/003OaxUvgy6WoUGzfj967&690

http://s10/mw690/003OaxUvgy6WoUGZwY9c9&690

http://s9/mw690/003OaxUvgy6WoUHmM3e88&690

http://s9/mw690/003OaxUvgy6WoUHNaGYb8&690

http://s14/mw690/003OaxUvgy6WoUI5rDn8d&690

     新仿佛像或者是电焊封底,或者虽采用剁底封,但剁刺不利,封底封不牢。新做封底包浆不是自然生成而是人为做上的,较为明显。封底上的徽标,新仿佛像大多是用钢印打上去的。即使刻徽标,刻线纹刀功不够,线条不顺畅,有的甚至乱来。如以下各图:

http://s16/mw690/003OaxUvgy6WoUZU01x6f&690

http://s11/mw690/003OaxUvgy6WoVcDSAO2a&690

http://s11/mw690/003OaxUvgy6WoV0LaY21a&690

http://s11/mw690/003OaxUvgy6WoVfCk5A4a&690

    (四)装金工艺

    明清时期汉传佛教造像多以鎏镀金、贴金、上金、泥金等装金处理,内地制造的藏传佛像也多有采用。一般古代鎏镀金厚,成色发熟黄,前胸、盘腿膝盖、胳膊肘、衣摆等人手抚摸处,多为金脱落后发自内胎的氧化铜黑地子。

    贴金、涂泥金佛像易脱落地子,行话“见肉泥金”,即佛像泥金脱落面露出的地子。

    元明时期有些藏传佛像制作中在镀完金后要做“上红”处理,将镀过金的佛像放在一种树皮的红色液汁中煮,使黄金色呈紫黄金色。

    顺便提及一点,某些镀金明清佛像的金面可散见一些微粒黑点,属于正常。这是由于铸佛铜合金中含有少量铅,铅以软夹杂形式存于铜体中,铜表铅微粒受存放环境影响发生化学反应,膨胀后顶破金饰面所致。

    新仿铜佛像多为电镀的,金层薄且金色发青,露肉处脱金不自然,故意不镀金层或磨掉,再做化学处理。电刷镀的金色虽正,但没有熟金感。有的甚至用化学金,与真金差别明显,可一眼看出。如以下各图:

http://s11/mw690/003OaxUvgy6WoVWbZ105a&690

http://s2/mw690/003OaxUvgy6WoVWvVK191&690

     总之,鉴定金铜佛像真伪一定要注重细节,考验的是综合知识的运用,只有熟练的掌握了各个时期、各种佛像的特点才能给出正确的鉴定结果。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