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寂寞荀子》赏析

标签:
枣庄王善鹏兰陵寂寞荀子延庆报董明昊 |
分类: 名家品评 |
荀子是寂寞的。
所谓“高处不胜寒”。荀子的“高”在于其思想,在于其才学。有道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于是,荀子注定是寂寞的。
荀子的地位是有点尴尬的。这并没有什么贬低的意思,只是相对于“民间”声望而言。在“同行”中,荀子比不得孔子、庄子;在“同乡”中,比不得一个后生王思玷;在长眠地里,却叫一个外乡人李白抢了风头。有点与孟子相似,却比不得孟子———好歹“亚圣”还有一个“三孟”旅游景点,他这个“子”却只剩一座土丘了。后代的人们无法利用荀子的声望抬高自己,所以不会对它产生什么兴趣,荀子更寂寞了。
但这寂寞也不无好处。在这个“最好最坏”的年代,很多人都要依托名人来赚钱。李白的诗是庐山、兰陵的招牌,西湖霸占了历代名人的“西湖诗”的著作权,赤壁抢走了苏轼,成都热卖诸葛亮的扇子,三个地方“瓜分”女娲,四个地方“养育”了伏羲……荀子是非常幸运的,他没有众多的崇拜者,于是也就没有被狂热的崇拜者变为商品,他只是在一个远离喧闹的地方很安静地思考着,不必担心哪一天被人们从坟墓里拖出来与孔方兄“喜结连理”。
荀子的土丘与大明宫的遗址有几许相似。一个是冷清的土丘,一个是拥有过奢华的垃圾场。我只是想说———无论后人是否明白荀子的思想,是否保护大明宫,都是后人自己的事情了,他们自己的时代早已过去。理解荀子的思想“是”一回事,尊重它“是”另一回事,但对荀子本人来说,就什么也不“是”了。
大明宫安详地做它的遗址,懒洋洋地看着人们往它身上倒垃圾。荀子则独自一个人坐在自己的土丘上,抬头看一眼太白楼上疲于应付的李白,低首悠闲地回味着自己的“心事”。
(2012年2月13日《延庆报》)
http://s8/mw690/4a054a2agceb2379a9767&690
注:《寂寞荀子》一文本人于2005年8月5日发表于《枣庄日报》,随后部分网站、高校校刊及《运河》杂志相继转载,被编入《百度文库》,部分中学列为高考范文。这是董明昊撰写的《寂寞荀子》赏析,于2012年2月13日发表在《延庆报·文学副刊》,转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