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钩沉(13)当年,廖爱惠女士接受我的采访
(2025-04-18 11:49:31)往事钩沉(13)
当年,廖爱惠女士接受我的采访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说好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责任。上世纪八十年代,云岩区教研室就在全区范围内组织了全区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比赛,到1992年8月,已经举行了11届。这不,第12届普通话比赛刚落下帷幕,这届比赛是以课本剧的形式进行的。
许多学校都邀请了专业人士进行赛前辅导。省话剧团的国家二级演员,著名演员廖爱惠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廖老师21岁就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来到贵州,数十个春秋,她把青春年华献给了贵州观众,在舞台上留下了近百个光彩耀眼的艺术形象:《雷雨》中的四风、繁漪;《蔡文姬》中的卞后,《黑奴恨》中的意利赛……今天,如何振兴话剧艺术,如何延续自己的艺术生命,年过半百的廖爱惠老师在群众艺术事业上找到了新的追求。
她成为许多学校争取的艺术指导老师。她认为,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更是话剧演员的职业语言,这种比赛和她的心中的艺术追求是相通的。她不顾及自己的高龄,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毅然前往。
当年,在比赛间隙,在比赛举办地云岩区少年宫楼前广场,年事已高的廖爱惠老师接受了我的采访。(我当时作为云岩区区委宣传部的通讯员)(这篇采访稿的题目是《新的追求》载于《贵阳晚报》1992年8月19日第3版)
她饶有兴趣地谈起在几所学校进行的赛前指导。实验二小那时刚成立不久,老师们青春勃发,积极性很高,他们以长诗《无怨的歌》参赛。廖老师整整一个月泡在学校,常常练到夜里12时,才离开宅吉小区赶回远在新路口的家。贵州人发音“三”“山”不分,她给老师搞语言讲座,一个字一个字抠发音,什么轻声、儿化音,平翘舌音,她示范引读,反复校正。后来这个节目获得二等奖,在她的辅导下,这所学校又相继获得云岩区第11、12届比赛的一等奖。
贵铁一小(现在叫双语实验学校)排演课本剧《幸福是什么》,她亲自指导。男教师杨宁川从未上过舞台,对演好人物缺乏信心,她鼓励小杨,亲自示范如何在规定情境中去生活,去表演。小杨的表演很成功,她告诉刚下台的小杨第一句话便是“我真高兴!”
那些年来,廖老师还深入到孩子们中间,坚持搞业余影视戏剧辅导,以致多次放弃拍摄电视小品的机会。在云岩区少年宫,市青少年宫影视班,她辅导孩子学语言,学表演,甚至在家里专门开“小灶”,从中发现一批表演人才,提到这些聪颖的孩子,廖老师眼里放着光,兴奋极了。戏剧表演艺术后继有人嘛!当时9岁就读毓秀小学三年级的小黄金,经过几个月的训练,甜甜的嗓音,大方,活跃,开始显露出表演才干,还成功组织学校的“星星火炬”营火晚会。她告诉我,廖老师对我们最亲,我最喜欢廖老师。
廖爱惠老师有着幸福的家庭,却没有眷恋于家庭,她把心血耗费在辅导业余群众艺术上,在这里,她找到了施展自己艺术才华的天地。她这样告诉我:“我生活得很愉快,很充实!”
比赛又将继续进行,我们的采访终止了。我目送着衣着高雅的廖老师又回到云岩区的老师中间。
2025年4月18日上午
根据原有通讯《新的追求——记我省著名演员廖爱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