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潮》读后
(2024-03-10 14:05:18)《归潮》读后
这是新一期的《当代长篇小说选刊》,橘黄色的封面,温馨,熨帖。这两天,拜读了刊载的陈崇正先生的《归潮》。不算太长的长篇小说,提及的红火火,热辣辣的潮汕文化吸引了我。
一个个地域,一方方乡土,巍巍华夏不正是这些地域,这些乡土构成的吗?潮汕,粤东著名的侨乡,有着它固有的乡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提到潮汕,我想起了潮剧《陈三五娘》,想起了侨乡,想起了潮汕平原,自然也想起了我的亲戚中的潮汕人,姨妈家的大女婿,揭阳人,暨南大学毕业;妻兄的大女婿也是潮汕惠来的,在贵阳打拼二十余年,颇有建树……
陈先生曾写了篇创作谈《必有人重写潮汕》,他作为潮汕人,着力营造家乡的风土乡情,人文民俗。那种故土情怀跃然纸上,呼之欲出!那宗祠,那书楼,那木雕,宛在眼前。
这部长篇小说,通过艺术的想象构思,为我们勾勒了潮汕人民的精神文化,那些勇毅不竭,可歌可泣的家国情怀,正如小说中反复提及的“历经千劫,只为归潮”,这样的人格精神,让人感怀。
小说以一百多年碧河古镇的历史变迁为主线,围绕陈洪礼和林汉先两家的故事展开,写了过往,也描摹了当下。小说着力描写了林汉先的妻子林阿娥和他的女儿林雨果的动荡,飘摇的一生。叙述了林汉先和林阿娥“过番”到泰国,以及林阿娥携女护送其丈夫骨灰返回潮乡的曲折经历。正如书中引用的那句诗所云:“心安随处家庙,潮平四海归来。”
在那场民族劫难中,潮汕人民与中华大家庭的其他地域的人民英勇抗击倭寇,不屈不挠,作出巨大牺牲,雨果的7位亲人,先后献出自己的生命。
作者着力塑造了两位潮州妇女的形象。干练,泼辣,勇毅,爱自己的男人。细节营造,行动描画,形象十分鲜明。一位是林汉先的妻子林阿娥,一位是他们的女儿林雨果。
林阿娥的出场“真牛”。林家的家宴,她自推门而入,大碗喝酒,跪地一拜,改口称“阿爸”,并勇敢地对汉先表白,“给你五年时间,五年后你不来找我,我就去暹罗找你。”勇敢果决,不拖泥带水。她说到做到,五年后登上了前往暹罗的火轮船,她晕船,粒米未进,行李被人拿走,流落曼谷街头,没少遭罪。但当她见到汉先,又“怒从心头起,抬脚一踢,就把汉先踢翻在地。”响当当,热辣辣!好女子!
最令人叹服的是在战乱紧急时候,她却要护送丈夫的骨灰回潮州,千难万难,千险万险,她义无反顾,毅然上路,终于回到故土。潮汕人的人格魅力,精神气质溢于言表。
她的女儿林雨果,出生在曼谷,是贯穿全书的主人。八岁的时候,她跟随母亲护送父亲的骨灰回到潮汕碧河梅山,在辗转迁徙中,在耳闻目睹中,她跟四叔学唱潮剧,她跟母亲学会了自己动手,学会做饭,自己背上书包去上学,她长大了。面对三个汉子,她人高马大,抡起铁锹便打,她单手叉腰站在巷子口,指着他们骂,留下那句流传甚广的话,“我碧河林家打鬼子拼尽了七条人命,满门忠肝义胆,你们算什么东西!”作者花了笔墨写了雨果的婚姻,她和团结是娃娃亲,憨厚的团结,个子不高,认定了她,耗费精力打造的大幅木雕,留下的是文化,是民族的根。雨果后来成了团结婶,担任接生的工作,她接生的是潮汕人的后代,她的一生更是肩负着潮汕文化的传承大任。
心安随处家庙,潮平四海归来。
小说的最后几章,写了今天的潮汕,变化可真大。作者借书中人物李启铭之口,说到保留乡村原始风貌的一番话,基于共有的文化认同,文化传承,令人记忆犹新。特抄录于下:
“其实这座村庄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棒的作品,应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美丽乡村,而不是附加在上面的种种修缮和改造。庭院里的独轮车,百年的大树,残破墙壁上的标语,多年前荒废不用的菜场……这一切背后淡定从容的生活态度,才是最美的。”
其实,那个香炉,那些信札,那些侨批,那些图片,那些片鱼的刀法,那些竹篾的春盛,那座宗祠,那座书楼,何尝不是文化,不是应该值得传承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