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偶像”(转载)
(2023-05-22 09:40:05)
写在前面。下面转载《报刊文摘》4770期第三版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苏轼的“偶像”》原文刊于《北京晚报》,作者是李之柔。文中提到东汉的范滂,是苏轼的偶像,文中记述了范滂的事迹。父亲的诗稿中曾以《范滂仰》为题,假托范滂,悼念“四一二”就义于雨花台的贵州籍烈士文化震。故转载此文。
苏轼的风骨,苏轼的率真,苏轼的刚直,千古伟人,令人敬仰!
父亲的《范滂仰》曾吟道:“夜和刘乙百悔经,知有疾声不平响。”
苏轼的“偶像”
原载于《北京晚报》
作者 李之柔
古往今来,似乎没有一位文人像苏轼这样经常被人提起,俨然是“古代的偶像”——吃有东坡肉,喝有东坡酒,戴有东坡巾,穿有东坡衣,坐有东坡椅,诗书有东坡体,观赏有东坡竹。不少人在研究苏轼时或侧重于博学,或侧重其多才,或侧重其趣味,或侧重其达观。而在由元末丞相脱脱和阿鲁图主持修撰的《宋史》中,苏轼竟与包拯、王安石、司马光、岳飞等名臣排在同一系列。
《宋史.苏轼列传》开篇说的是苏轼年少时其母程氏教他读书,听到古今成败,他常能领会其要。一日读到《范滂传》,程氏慨然长叹,苏轼便问她:“如果我成为像范滂那样的人,您同意吗?”程氏反问道:“你能像范滂,我就不能像范滂的母亲吗?”
范滂是东汉人,“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在建宁二年第二次党锢之祸时入狱。《后汉书》记载,范滂劝慰前来与他诀别的母亲,说自己追随先父而去,算得上死得其所,希望您不要因此而再添悲伤。范母对儿子说:如今你能与李膺、杜密这样的贤臣齐名,死了有什么遗憾!
或许在《宋史》的著述者看来,苏轼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宗师,与年少时受到范滂的影响关系密切,范滂称得上是苏轼的“偶像”!
苏轼一出道便以诗文著称,不过苏轼因《湖州谢上表》获罪,也与诗文有关。经常有人感叹,宋仁宗和宋英宗都赏识苏轼,认为他有宰相之才,但凡苏轼收敛一下锋芒,或许就不会经历如此之多的波折了。也有人反驳,假如苏轼不坚守自我,那还是苏轼吗?还会有今天的东坡肉,东坡酒吗?这个问题,我觉得用苏是的那首《自题金山画像》来回答最好:“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灰木”“不系舟”从《庄子》而来,固然有字面那层意思,更多流露的却是自由自在、波澜不惊的人生境界,其中不见理学家的说教,不见大儒的刻板,不见文人的哀怨——任世间变化万千,我就是我。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