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兴义游之七发生在安龙招提的文化故事

(2023-04-15 14:01:36)

                     兴义游之七      发生在安龙招提的文化故事

 

 

 

330日上午,在安龙县城。我们离开十八先生墓后,便驱车前往招堤。

一路上,招堤荷花怒放的盛景,一直在脑海里编织:满池菡萏,美艳绽放,荷香十里,歌舞升平……


兴义游之七发生在安龙招提的文化故事


兴义游之七发生在安龙招提的文化故事


可惜我们此行不趁季节,十里荷塘,如今只有绿水荡漾;好在附近的紫藤花盛开怒放,一咕噜一咕噜的,豆荚状的粉紫色的花瓣,紫色的花蕊,十分惹人喜爱。爱照相的人们都往那里赶,聊补未能一睹满池菡萏的遗憾。


兴义游之七发生在安龙招提的文化故事

兴义游之七发生在安龙招提的文化故事

站在招堤堤首,我们合影留念。我看见了那座高大的牌坊。并注意了那幅楹联,那是张鸿藻先生撰写的:“我从日本归来,漂大海,渡长江,经许多无边风月,还是此间极佳;人到招堤揽胜,怀招公,建亭阁,真正是有爱山河,于斯千古留名。”品读楹联,顿感招堤的文化魅力,历史文化,望着一湖碧水,让我在伫立和流连中,浮想联翩。

长长的招堤逶迤向前,远端是葱茏的丘峦。一座亭子露出那顶,那檐,格外崭然,格外显眼;远处,似乎有一尊塑像挺立在那里,举目远眺。

兴义游之七发生在安龙招提的文化故事


兴义游之七发生在安龙招提的文化故事


兴义游之七发生在安龙招提的文化故事

          我很好奇,为什么这堤名为“招堤”,苏东坡疏浚西湖,堤曰“苏堤”,白居易的叫 “白堤”,这里为何有这个称呼?我沿路问了许多人,都没人应对。也怪事先没做好功课,赶紧查百度补课。

          可喜的是,近12时,当我又一次返回招堤时,一位曾经问过的帅气小伙子笑盈盈地朝我走来,喜滋滋地称呼我“老爷爷”,然后告诉我答案。原来这是康熙年间,为治理水患,一位姓 “招”的游击将军捐俸修建的,此后,知府张锳又加高堤坝,故由此得名。我连声道谢,谢谢他的真诚,谢谢他的用心。文化总能给人带来温暖。

招堤和晚清重臣张之洞有联系。

出生在贵阳六洞街的张之洞,他的父亲张锳曾任兴义府知府,曾带他来这里的半山亭。这亭就是张瑛修建的,而半山亭的出名则源于他,晚清重臣张之洞。据传,在一次高朋满座的宴请中,张瑛年仅十一岁的儿子张之洞兴之所至,挥毫书就700余言的《半山亭记》。他在《半山亭记》中描绘了招堤的美景:云峰耸碧,烟柳迷青,秋水澄空,红桥倒影。”“烟云万状,锦绣千重;放晴之时,招堤是:沙明荷静,舞翠摇红,竟秀于汀渚;烟雨弥漫时的招堤则是:柳眉烟锁,荷盖声喧,迷离于远岸;四季的招堤之景是水绿波澄,莲红香远,月白风清,水落石出晴而明,雨而晦,朝而苍翠千重,暮而烟霞万顷,构成招堤四时之境无穷

《半山亭记》虽有仿《醉翁亭记》《岳阳楼记》之嫌,但幼年的张之洞自有独创的发挥与升华,并在最后点睛之笔中发出了“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独到见解,不得不令后人叹服。

故这座山上建有张之洞的塑像。应该说,这段故事更提升了招堤的人文价值。文化总能给人带来兴致,带来憧憬。

可惜,今日有上级领导来此地视察,周围严加封闭。半山亭根本不能靠近。因故,我未能一睹半山亭,未能一睹张之洞塑像之风采,也未能应诺,给他的远房后人带去任何照片和信息。

多说一句,贵州对张之洞这位晚清重臣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

安龙,人文历史,积淀深厚,不要辜负了这份先辈的馈赠。

下午,我们便依日程,驱车前往贞丰。

再访招堤,不知是何年何月的事情了。

 

                      2023415日于玲珑湾        25

(文中涉及楹联和张之洞的《半山亭记》内容均引自牧之的《行走|安龙招堤》如涉及侵权即行删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