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高府的年节习俗
(2023-02-09 11:45:16)贵阳高府的年节习俗
在此,感谢旭孃当年的笔耕,将当年的故事呈现出来。
高氏由清代至民国,有十六位子弟出仕为官,遍及云贵、两广、山西、湖北、河南、四川、安徽等地。他们的所得都遵祖训,广置田地,不经商、不分家,保持读书为尚,书香传家之根本,讲求忠孝、悌信、仁爱、谦让、厚朴美德,长幼有序,故人口繁多,却能和睦相处,不闻口角,循规蹈矩,子弟由家私塾启蒙而读四书五经,全家都在这模式中成长,循旧礼教的熏陶而繁衍。
高家花园分公馆与花园两个部分。公馆则由左右两个四进四院组成。
在公馆大门这第一进的石缸左旁,有一侧门可通另四进四院,这其中第二院是大花厅,侧旁一小院,乃佣工住,有木梯可上大花厅楼房,楼外有鸽棚,养有十来对灰、白鸽,绑以哨笛,于飞翔时发出悠远的鸣叫,颇让人頓生乐趣,小厮们曾携至黔灵山、栗木山,可识途而归。
大厅为接待官员用,也供全家年节喜庆欢聚宴会之用,一套紫檀木家俱——炕床、炕几、园桌、茶几、扶椅、屏风,一对大铜镜,将整个大厅衬托出高雅名贵,富丽堂皇!高氏六代十六任高官是不为过,家俱由省外人力背来,厅外门口,一对大铜鼓左右守立,曾多次鸣鼓而年饭,咚咚声不绝,以增喜庆热闹。
年节——每年最后一日,谓之送年。高家的年卅夜,全家聚大花厅晚饭。桌次按辈分安排。家人们猜拳敬酒,高谈阔论,不分长幼,嘻嘻哈哈,尽情欢乐,笑声震天,其乐融融!
大年三十之夜,是高家最为开放最为民主的夜晚。所谓守岁,其实大家都不想早睡,于是,晚饭后便聚在一起,三三两两,大掷状元红,大小有分,推牌九、打麻将、四门摊、贵州纸牌升(降喜)、斗十四、赶老扬------各得其乐,欢笑呼喝之声,此起彼落,有三天可以大笑大闹。因有压岁钱可拿,故大小都赌。
大年初一祭拜先祖。大花厅所在的院落,对面有一排房屋,其中的一间,人称“堂屋“,祭拜仪式就在这里进行。是时,堂屋之后门严闭,禁止通过,广州公画像挂于此门,整个祭堂,挂满彩色画像,长八尺许,宽二尺半左右,按官衔高次,顺序排列;广州公居首,清诰封赐爵号注明画像上,极封一品夫人,宜人之女像,挂于左边,后辈子孙,无不对画像肃然起敬,长辈谆谆告诫,效法先人。
每一画像前,置有小几、香炉,早晚三次香、三次点心、两顿饭,极尽豪华排场。全家由男至女,由长至幼,依次立于画像前,三跪九叩行大礼,大烧金银锡箔,锡箔折成元宝状,这工作每房均有分配,依时完成。
俗谓年三十之火,十五之灯,堂屋中置一铜火盆,高三尺许,直径半米,由摆供晚饭至天亮,有人通宵看守,不让其熄灭,红色宫灯,大门口挂得有,厅堂走廊也都得挂满,喜气洋洋,全家人互相恭贺,又长一岁。
年节还为死去的家丁,设有祭席并烧元宝。
高家姑太,年初一要回来拜年,佣妇手捧银元红封跟随,见小辈和下人即派发,故门不当户不对之高家姑爷,也难应付这年关。
高氏子弟,从不出外拜年,都是等候亲友上门,这一习惯,就不成文地沿袭下来,也许这是官宦人家的所谓威严吧!
年初三是最热闹的一天,全家欢腾,由早到晚,大开中门,招待四乡来拜年的佃农,多为苗民,整日供以酒肉,天一亮(有的路远要赶天黑前回家故很早即到),即见四乡佃户,扶老携幼,男男女女,蜂拥而来,先向高家祖先叩拜,挤满堂屋。
那些苗女苗妇,蓝布新衣赤足,厚厚长裙,摇摇摆摆,叮叮当当,银圈项链挂满全身,音响特异。男人大都猜拳竞酒,提高嗓子,尽情饮食,每个院落都摆满圆台食桌,流水席之哄乱,平时的礼节都无影无踪,高氏子弟,大都逗引他们跳苗舞、吹芦笙,男男女女,疯狂高叫,乐而忘形!
学苗话,逼他们讲讲月下山歌对唱吸引异性的欢乐故事,气氛融融,全没有佃农地主的分界线。
这些都是几十年前的故事了。时代在变化,历史在前进。但年节的习俗是沿袭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