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代循吏高廷瑶

(2022-10-05 15:36:11)
                一代循吏高廷瑶



    在新添寨镇车水马龙的街道旁,北衙路路口的街头花园一侧,立有一座铜像。这是一位前清官员的塑像。花翎,朝服,项戴朝珠,器宇轩昂,魁梧英武,这就是曾被冠以“嘉道间循吏冠”的高廷瑶。
   高廷瑶,字青书、雪庐,两度出任广州知府,故人称”广州公”。
   塑像面向北衙路口。北衙,是廷瑶公的故里所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出生于贵筑县洪边里北衙乡间。北衙村,明代曾为水东洪边宋氏“洪边八景”之一的“北衙绮陌”。从这个名字,可以想见当年北衙村阡陌纵横,稻麦覆垅,绮丽秀美的景象。幼时家贫,务农,他苦读书。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乡试中举,嘉庆五年(1800)恩赏六品顶戴,翌年参加吏部考试,以大挑一等,奉旨加一等以通判用,嘉庆七年(1802)选授安徽庐州、凤阳通判,擢凤阳同知,嘉庆十七年(1812)调广西平乐知府,嘉庆十八年(1813)调任广东肇庆、广州知府,署肇乐道。道光七年(1827)因病辞官返乡。病逝于道光十年(1830)。
   《清代名贤录传》中这样写道:(高公)器宇不凡,高风亮节,才智纵横,至情至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声如洪钟。遇事高谈雄辩,折其座人,当事无不倚为左右手。
   《贵州通史》这样评价高廷瑶:“性明决谳狱详慎,多所平反,政声颇著,所致之处,大府如左右手,吏畏民怀,有去后思。”
    廷瑶公从僻远的贵州坝子走出来,在江淮,粤桂大地显示卓越才干。政声卓著,吏畏民怀,深孚众望。获得巡抚“有才有识,堪胜大用”的评价。他为官二十七年,秉持素朴的民本思想, “悯民之心” 的为政之道,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民请命,蠲除税赋;临乱不惊,宁静致远;他严谨执法,为民昭雪,微服调查,亲验物证;他为官清廉,拒受贿赂,严于自省,勇于担责。
    我想起了《论语﹒学而》里的一段话:“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廷瑶公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浸润,渗透的结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深深植根于他的思想,奉公守法,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贯彻在他的为官理政实践中。
    清代川籍诗人高棠曾为廷瑶公赋诗。第一首《皖江捧檄》这样写道:“蒲柳萎瘁乔松贞,天留甘澍活苍生。”高棠先生用坚贞的“乔松”,“活苍生”的“甘澍”来赞誉廷瑶公。我们能从他的故事中读出这样的廷瑶公,感受他的完美形象。
    嘉庆八年(1803),安徽宿州曾遭匪祸,百姓惊扰,年成又不好。当时,廷瑶公代理政务,朝廷命令宿州急征四万余钱粮。廷瑶公挺身而出,为民请命,奏请朝廷蠲免宿州赋税,纾解百姓困难,让他们能够喘口气。他正色陈词:”缴纳皇粮国税,天经地义,这确实是不可以随便减免的。但是今年宿州歉收尤甚;加之遭遇匪祸,田野上连青苗都没有。百姓穷得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赈济救灾都还没跟上,怎么忍心向他们征派钱粮?“于是请求减免或缓征宿州赋税。
    廷瑶公还积极筹划善后事宜。调运粮食,以解决灾民吃饭问题。发给他们芦席,借给他们建房所需的材料,以解决住房的需要。对贫穷的家庭,则以工代赈。公每天带领地方官员,清查户口,按照极贫、次贫,区别对待,赈灾恤民。
    当时,属员造册上报 ,有幕僚趁机图谋贪取赈灾钱物。廷瑶公厉声斥责,这是什么时候?怎么能忍心将支出之数,反数倍于赈济百姓之数呢?这样做,下对不起黎民百姓,上又怎么对得起国家朝廷呢?于是按实际支出上报。
    龙头桥村发生杀人的案件,廷瑶公前去验尸,看见那里的住户都贴有“官清民安”的帖子。便询问里胥原由。里胥说:“这是百姓感谢上官的恩德。”公说:“我才来三天,他们怎么知道我是清官?又感什么恩德?赶快摘掉吧!”在一座古庙。里胥为他置办了一桌丰盛的宴席。”廷瑶公斥责里胥道:“这不是搜刮百姓吗?村里不过五百多户,每户你可敛财数千,还假托招待上官,其实是中饱私囊,我怎会被你利用?”还下令鞭笞里胥四十大板。
    嘉庆九年(1804)春,凤阳府泗州县需要白银四十万两放赈。巡抚对布政使说:“去年,高别驾办宿州抚恤,办得甚好。此次凤阳泗州十州县赈济工作,就委派他为总督办理。”工作结束后,州县衙门各以一千两银子馈赠,公拒绝接受。临行时,他在候补州判那里借了银两做路费。回到省城后,立即如数归还。
    嘉庆乙亥年三月初一夜里,曲江县发生一起特大抢劫杀人案。月黑风高,一伙蒙面盗贼连续抢劫了两家民户,一家商号,杀死两人,匪患猖獗,作恶多端。当时,抓捕了“盗首”及其党徒十四人,经审讯后,具案上报按察使司。巡抚准备第二天呈文上报朝廷裁定死刑。
    那日,阳山县周县令派人槛车押送某盗匪到来,称这人才是曲江盗匪案的盗首。
    当时已是四更,公漏夜审讯,人犯对质。这些已判死罪的人犯都推翻了原来的供词,并异口同声指认从阳山县衙送来的人犯才是真正的盗首!那个供认自己是盗首的人放声大哭。原来,他是重刑逼供下招认的。
    清晨,公拜见了按察使,报告冤案情节及自己没有认真细致审查的错误,请求给予处分。巡抚了解了案情后说:“你们有什么罪,罪都是由我而起。”于是,马上报告总督,请求会审。案子审清楚了,释放了蒙受冤屈的那个人,诛杀了真正的盗首。
    道光三年(1823),官府获悉粤西大山里,一个叫黄瓜四的盗匪首领,潜藏在岑溪县黎家,知府率兵丁前去缉捕。但多次审讯,不能定案。
    这时,恰逢廷瑶公病愈奉命重任广州知府,布政使司、按察使司请示总督,让廷瑶公参与此案审理。公翻阅了全部卷宗,认为可能个中有冤屈,必须经过审讯,获取口供和充分的证据。在知府衙门,公先后访问士兵,以及参与实施逮捕的差役和校尉胡成韬等人。他们的口供都不一样,前后矛盾。有说在床上将黄瓜四抓获。有的却说是在门外抓捕的。
    询问完毕后,公让他们一一签字画押,然后集中审讯。公诘问胡校尉,并分析指出黎家实际上并未窝藏盗贼,”你们也从未见到过黄瓜四。你们无端诬陷好人,现在既然都签字画了押,铁证难移,你们还有什么可以狡辩掩饰的吗?   
    这时,兵役才说:”黎家本来就没有窝藏匪盗,因为敲诈他钱财四十千文,他家不答应,我们才与胡校尉商量,想以强夺罪犯,殴打官员,拒捕伤兵的罪名诬陷他。“于是,廷瑶公令他们一一签字画押,随文书一起报送总督、巡抚及布政使司、按察使司,请求为黎平反。
    上面”不允”的批文下来,公接到批文,诘问道:”情况既然弄清楚了,还怀疑什么呢?拘捕无辜平民而判其重刑,是蓄意冤杀好人,仁人君子怎么能忍心这样做呢?“巡抚听了公的申诉,心有触动,重新组织审讯后定案为黎家平反。随即又将罗织罪名,诬陷良民的人犯依法治罪的意见具文奏报
    嘉庆十三年,休宁有人告发“棚民”(租地垦荒耕种,搭建窝棚居住之人)聚众抢劫,擅杀无辜;他简从侦查,暗访实情,为民作想,并制定递迁计划,既化解矛盾,保护了棚民,又变通地执行了上级指令。使困扰多年的棚民之患得以消弭。
   道光六年,在广州知府任上,他漂亮地处理澳门诉讼,秉持公道,毅然判案,先斩后奏,老辣果决,为国民伸张公平正义,体现大清的法治,维护了国家尊严。
    在皖十年,廷瑶公勤于政事,廉洁奉公,平冤狱,施德政,恤民情,保民生。
    两次调任广州知府,尤显他的干练、担当和作为。他兢兢业业,谨慎自恃,所辖州县,虽然政务繁忙,各种案件,纷至沓来,但公对上对下,都很融洽,应对从容。
     故他因病离任时,上司同僚都依依不舍。布政使尤其觉得失去左膀右臂,故极力挽留。“可见守己无失,事事尽心,苟能立无过地。纵疾风暴雨,亦视如淡月疏星也。”
     从政近三十年,他的薪俸大多在定番、北衙购置田产。这个明朝初年从江西吉安移民迁来的家族,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到了清末,仅在北衙十三寨年收租谷就达1200石,约10万公斤。
    道光七年(1827年),高廷瑶因病辞官返回乡梓,他建起了北衙书房,籍此振兴家乡。延聘教师,鼓励寨中子弟读书。《修学房记》中,记载了他的心迹,“自兹以往,童蒙之肄业有所,誉髦之成就,可期士乐诗书,民安耕凿。一乡之中,父慈子孝,兄安弟恭。出作人息,彬彬儒雅,猗兴盛哉!“他还支持热心公益事业,每年为学子提供束脩数十担,又接济族中穷困之人,或给予资本,让其经商,或予以田宅,大庇寒士,使其免遭冻馁之苦
    故清代名宦石赞清曾盛赞先祖廷瑶公:“矍铄哉,是翁茂其德,渊其中,活千百人而不伐,仕二千石而终。穷问甘棠于何斯,乃在大江南北,粤岭西东。”
                           2022年9月26日于玲珑湾          (57)
    循吏:守法循理的官员。 正史中记述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