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故交共暖凉

早就听说鹿冲关森林公园内的地母洞,很想前往游一游,看一看。一直存有这样的冲动。
壬寅国庆,疫情阻隔,远处走不了。今天,女儿安排游览鹿冲关森林公园。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到这座公园了,也想趁机了却游览地母洞的夙愿。但担心自己的腿脚不灵便,不好走山路。为此,女婿专门给我带来拐杖,有了拐杖,走路有了重心,方便多了,稳当多了。我欣然答应和他们一道前往。
好久没到这座公园,似乎风更软了,山更绿了,景更美了,健身步道更通畅了。
我们慢慢地往前走。孩子们还寻了个凉亭,铺上食物垫,摆上了准备的食品,还安起了吊床,就在这里休憩。
我则信步往前寻去,瞻仰地母洞。
地母洞,又叫嫏嬛洞。就在鹿冲关文澜山(旧称金鳌山)的半山腰,今日天誉城小区北面的山峦上,一个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天然溶洞。洞深十七米,宽十米,高五米。这种溶洞,在贵州山地司空见惯。而眼前的这座地母洞,则是当年浙江杭州文澜阁珍藏之钦点《四库全书》被迫西迁到贵阳时的一处隐蔽点。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日本的侵华战争期间,为了避免《四库全书》遭遇劫掠焚毁,1937年8月,库书离开浙江省图书馆孤山馆舍,踏上漫漫西迁路。库书经富阳,建德,龙泉,历经闽、浙、赣、湘几省,于1938年4月抵达贵阳。因当时贵阳城区遭遇日军轰炸,翌年4月8日,库书迁至城北鹿冲关地母洞庠藏,这一呆就是长达六年之久,经馆舍人员精心守护,库书保存完好。直到1944年12月6日库书搬离鹿冲关地母洞,8日运往重庆。1946年7月5日库书终于安全返回杭州,重归西湖孤山馆舍。
这段西迁历史的记述,铭刻在山壁上的碑石上,供后人瞻仰,让人们永远铭记这段文化!
我们沿路边嫏嬛洞牌坊下的山路下行,攀下近百十级石阶,走过一段木质栈道,就看见半坡山壁下的溶洞,潮湿阴蔽,似有苔藓留痕,洞呈西向,但略显宽敞高朗,窥见有搭建的木梯伸向洞壁高处。库书早已迁走,但光溜溜的石洞还在,木架还在,洞口的栏杆还在。我怀着钦慕的心情瞻仰着眼前的一切。想象着当年这一群衣冠楚楚,身着长袍的夫子们爱书,护书,惜书的情景,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电光石火,赫然眼前。
这一路的山壁上,都有勒石,勒石上那几个“字”,鲜红,硕大,十分醒目。那是鲜血书就的,那是岁月凝固的,那是一路西迁情景的真实写照。
第一个字是“迫”,日寇兵临城下,库书乃中华瑰宝,不能让中华文明遭到抢掠,不能让中华文化遭受涂炭,想象当时情景:孤山下,车马嘶,湖光黯然,山河呜咽,伕工肩扛手提,库书垛码齐全,上路了,路在何方?
这里有一组塑像,形象地展现撤离杭州孤山图书馆时的情景。筴实箱满,马驮重载,人挑肩背,夫子们也手提书箱,艰难上路……护书护国宝,何惧路漫漫迢远兮!
第二个字是“险”,西迁路上,八十一难,天上飞机轰炸,地上山路逶迤,夫子们唯有赶路,唯有库书安全。不畏险,不怕难!
第三个字“跋”,这段路是从长沙到贵阳,跋山涉水,过武陵山脉,过巍巍苗岭,贵州高原的崇山峻岭,那是“离天三尺三”般高耸,“万马战犹酣”般雄浑,“刺破青天锷未残”似的峻拔,如今,他们只有马驮,只有肩扛,一个”跋”,内中有多少千幸万苦!多少激流险滩!费尽磨难,历尽艰辛,库书终于抵达贵阳,抵达这个远离杭州城的僻远山地,西迁之地,找到库书的藏身之所。
第四个字“归”,芷江受降,抗战胜利!百难兴邦,万众欢腾!库书从重庆回归杭州。有诗赞曰 “降寇共揩泪万行,库书辗转返钱塘。西湖潋滟孤山秀,从此故交共暖凉”
地母洞前的斜坡上,一片开阔地,这就是当年的“晒书坪”,放在洞里的书籍,难免受潮,为了保全库书,只要放晴,夫子们,工人们,就要将书籍拿出来摊开晾晒。这里,有一组塑像,人们正在搬动书册,有的人则在晾晒书籍,我注意到这样一座雕像:这是一个高个的,面目清秀的长衫夫子,专注地望着摊开的古籍,而手中的笔正在记录着什么,他在思考着什么……
此人是有历史原型的。他就是贵州学者李独清先生。他曾奉命到地母洞抄录。他在《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迁藏贵阳地母洞往抄有关黔中记载以诗记事四首》中有这样的诗句“黔中文献少,如遇馈贫粮。脉望摊书出,隃麋隔砚香。士官抄底簿,鼈邑辨何方。破晓飞驰至,逃空地亦良。”
文化的传承,薪火的交递,就在这一暼一悟时,就在这一笔一划间。
可敬的夫子!我用手机把这位专注的夫子的神情摄录下来!
这就是文化,这就是文明,这就是力量!
生生不息,恒远流长。
离开地母洞,我又拜谒了文澜阁。这是座簇新的建筑。照壁,檐角,粉墙,黛瓦,这是座极富江浙文化特色的建筑。我怀着虔诚之心拜读了石刻碑记。碑记的雕塑群均突出了“钦定四库全书”的字样。文澜阁的楹联上书有“御点孤山众纂四库颁天下
我想,地母洞藏书的文化价值已不待多言。
碑记上告诉我们:地母洞珍藏的四库全书已于2006年影印出版发行。“文脉遂得以续存”。
文化的力量,文化的温度,这是中华民族永远伟大,必将强盛的力量源泉。
还是那首诗吧!让我们一起感受文化的温度!
从此故交共暖凉!
2022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