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挺住,别无选择
(2022-04-29 13:00:18)
网上,《当代》公众号刊载祝勇先生推荐的散文,其中有推荐张洁的《这时候你才算长大》。
张洁的这篇散文,写了一个人生病时的感受。病中想起了儿时妈妈的热汤面,而或又想起情人的爱抚,病人的这些感受反衬出他的孤寂,痛苦。只有依靠自己挺过去。此时,他才想明白过来,于是告诉人们,自己这时候算长大了,虽然已经年过七旬。
祝勇先生在推荐文中写道:
“革命导师在给人做出定义时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在张洁描述的那个‘后来’,所有的社会关系都不见踪影了。那个作为‘总和’的人,最终萎缩成一个微小的个体,面对命运,独自进行加减乘除。
“许多人没有看到这一点,是因为现世太喧嚣、太繁华,使我们失去了对人生的洞察力。但那浮华都只是暂时的,终于有一天,伴侣离去,亲人消失,一个人要孤独地面对疾病和死亡。有一部美国电影,名字叫《老无所依》。几乎可以肯定,那将是每个人最终的结局。张洁看到了那一天,所以,她写了这篇散文。
妻的病,病缠在她身上,她面对不可逆的疾病,捱过时光,“萎缩成一个微小的个体”,渐渐老去;急在我的心头,我只能陪伴,只能瞎撞,只能无能为力,只能默默地在一旁看着她,守护着她。
祝勇先生的散文还说:
“这篇散文让我想起钱锺书《论快乐》里说:‘在法语里,喜乐(bonheur)一个名词是“好”和“终点”两字拼成,可见好事多磨,只是个把钟头的玩意儿。’这与汉语的翻译几乎一致,我们说‘ 快乐’’,是因为‘乐’是‘快’的,不能长久。‘ 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因此,假如一个文学家(而不是革命导师)给人做定义,他也许会说人是一种在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与痛苦对抗的物种。因为动物未必会有痛苦,即使有,也只在肉体层面上,而人的痛苦,主要是精神上的痛苦,就像张洁这篇散文,写的不仅是病痛,还有孤独。
“也可以换一种说法,人是唯一能够与痛苦对抗的物种。如同我们在散文里看到的张洁。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坚强,但实际上,我们除了挺住,往往别无选择。”
这段话引发我的思考:汉语中的“快”,可以组成很多词语,愉快,快乐,快意恩仇……,这里的” 快”都含有欢快,欢乐的意思。为什么表示速度的“快”与表达情感的“快”都共同享用一个词素?老祖先造字的时候,是不是也注意到欢乐的转瞬即逝。昙花一现,烟花三月……这些词语不正是形象的记录吗?快乐,总是来得快,走得也快吧。真要珍惜眼下的一切,汉乐府《西门行》诗:“夫为乐,为乐当及时。”我想它的本意就是要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