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红雨伞》

若干年没有听实验小学冯燕老师的课。
今天,冯燕老师带着绘本《红雨伞》,来到云岩一小,执教了一堂二年级的绘本阅读指导课。
读本选得不错,整节课,她带着学生一起走进绘本,感受绘本的美妙画面,传递的奇妙想象,沉醉其间,读出了一个奇特的图画故事。我想,这节课,这生动的画面,这美妙的故事将长留孩子们的心中。
《红雨伞》,是一本无字绘本。它是荷兰作家英格里德·舒伯特和迪特尔·舒伯特夫妇的作品。这本书以明亮柔和的水彩颜色,以及无数充满情味的画面细节,为孩子们奉上了一个奇妙的童话故事。这本书放在低学段后期,着力于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引发孩子们的大胆想象,是不错的选本。当然,放在小学,它承载的任务就必然有异于幼儿园时期。
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其一,通过对《红雨伞》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无字绘本的魅力,激发对无字绘本阅读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表达、交流、提取信息等能力。其二,通过教师的引导、示范,学生的课堂实践,学会阅读无字绘本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课外阅读中。其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课堂达成的实践,我认为,选本是不错的,教学任务也是切合年段的学习需求的。
整节课,教师都注意以阅读绘本为主,用好绘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看绘本,采取浏览方式。学生注意到这本书与其它书的不同,引导学生提炼阅读无字绘本的方法:“观察画面,展开想象”。
二看绘本,让学生关注地看,看到什么?是关于什么的故事?结合封底的内容介绍,让孩子们整体了解这本书的内容,并提炼出红雨伞把狗带到的地方。
三看绘本,则扣住“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让学生仔细地看。有趣的画面,生动的形象,让孩子们忍俊不禁,也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他们按照教师出示的句式,说出自己的观察理解,阅读思维、阅读想象活动也在其间。
四看绘本,再次融观察、想象、表达于一体,师生共同续编故事,让这段奇妙的旅行,这个有趣的故事长留孩子心中。
五看绘本,则聚焦封四,并与封一进行对比,发现画面中的小猫神态动作的变化,教师让学生揣摩小猫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再度想象,引导学生课后续编故事。
结束教学之前,教师还有心地推荐省图书馆,以及省图附设的绘本馆。教学生走进图书馆,用好图书馆。这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长久持续地进行下去,无疑是重要的提醒。
我想用两个关键词概括我的听课感受。
其一是发现。发现绘本的奇妙,发现绘本的好玩,发现绘本的有趣,这是让学生充分参与阅读活动的基础。教师是做到的。绘本本身画面夸张,富于想象,易于催生孩子们的思维,观察,想象,她则注意让学生观察画面,发现有趣的细节,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去思考,去想象,去收获。
不足之处则教师“包”多了,比如,雨伞的作用,在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作用,那是多富于想象的细节,这应该在看绘本时要重点关注的,但却变成教师的板贴一股脑全贴出来。
又比如封一,那浓艳的画面,故事中人物,那把鲜红的雨伞以及漫天的狂风,那该有多少故事,会有多少发现,但总觉不够。(仅在与封四的比较中才匆忙出现,太可惜了!)
其二,表达。在课堂上,可以看到教师提供句式,让学生利用这些句式述说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让他们走进故事,用第一人称,“我”就是故事中的那只“狗”,让他们开启想象的空间,打开自己的话匣,述说自己的奇妙经历。对此,我是称道的。但还不够,几个句式,应该有板书,鼓励学生运用,要在说清楚,说完整上舍得花力气。(小学阶段的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视为“训练课”。)每帧重点指导观察的画面,都能让学生充分地说,充分地表达。
教育的本质就是“点燃”,就是“唤醒”……,冯燕老师已经这样做了,还希望做得更好!
更多的老师呢?等着你们参与!
(自注:本文已刊载于《贵州教育》2018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