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弘法寺拜佛纪略

标签:
文化 |
分类: 后来摄影-游记 |
四月十日,陪母亲去深圳弘法寺拜佛。那是东莞放生群组织的一次自助活动,我帮母亲报了名一同去参加的。
弘法寺位于深圳梧桐山,和仙湖植物园毗邻,不过是寺庙在高,仙湖在深。零八年十月份我和同学爬过一次梧桐山,那山是真大真远真绿,却碍不住络绎不绝的行人。每一个白天,总有人不畏艰险爬到好汉坡。梧桐山被称作深圳人的肺。山外是高楼林立,繁华都市。在快节奏下生活的深圳人,来到梧桐山,踩一下很清很凉的涧水,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也是幸福。山上的水还可直饮,是山泉来的。
http://s13/middle/4a051cbega4b7fc8db73c&690
我觉得梧桐山是个好去处。车子途径我日常出差的福田保税区,听着师兄们一致唱诵的南无阿弥陀佛之声,有恍若隔世之感。http://s7/middle/4a051cbega4b818432566&690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梧桐山弘法寺有的是105岁的得道高僧,即本次活动专程去看望的本焕长老。还有一位也颇有名气的方丈主持,人称印顺大和尚。凤凰卫视中文台,杨锦麟的《智慧东方》栏目有几期都是讲弘法寺。今晚的《智慧东方》专讲印顺大和尚荣膺尼泊尔蓝毗尼中华寺方丈升座庆典法会的专题。
弘法寺不仅是个寺,也是个颇具规模的佛文化传播中心。入得寺内,讲经诵经之声不绝于耳。随处可遇见僧人,学佛师兄,香客乃至义工。人气甚旺。
我是奔着文化这两个字去参加这次活动的。当然,主要也是顺应母亲的愿望。怕她在我这里太寂寞。果然,这天,她很开心。这是我最高兴的事。
第一次感受到群体的力量,非常盛大,也许只是因为大家都有共同的信仰。这力量来自于信仰,而信仰能让一个人脱胎换骨。
http://s4/middle/4a051cbega4b7fe6e8493&690
群里的人比我想象中要年轻化,群主就是我们的同龄师兄。师兄是群里的互称,无论性别长幼,都称师兄。
在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若非亲生经历,我很难想象有这样一个群体,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竟然能如此亲热和谦和地对待彼此。没有人大声说话。放下戒备,也没有拘束。大家互相地招呼着,仿佛从来就是相识。当车内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响起,所有的人,无论是妙龄少女,还是顽皮少年,无人不念阿弥陀佛。一致的声音,让人放下杂念,放下自我这个小小世界。为利众生我成佛。车厢内无我的南无阿弥陀佛之声,营造出无比宁静的氛围,与外面飞驰而过的广告牌形成鲜明的对比。心外无物,所以能静。这时候看深圳的高楼大厦和那些绿色的植物,真正成为了一种享受,让我感觉到视线的舒坦和内心无比的满足。佛学讲谦卑,讲惜福,我想每一个感受到这种精神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的富足。而与此相比,外面的世界有着多少欲望,傲慢和贪婪啊。
当天主要活动内容是七步一拜,从山下拜起,一直拜到105岁的老和尚面前。http://s6/middle/4a051cbega4b7ff68c695&690
拜佛完毕之后,弘法寺领队的师兄带领我们在大雄宝殿前做回向。我最喜欢的是回向时集体唱诵的《普贤行愿品》,七字一句,真的很好听。
弘一曾列举世人对佛教的误解,其中有这样一条我印象深刻:学佛不是出世,而是更好地入世。从做人和有益社会这一层来说,佛教的教义确实是最不迷信的。它教人看穿表象,平静和平衡内心,渡人渡己,推己及人,真诚地待人和处事。不图虚名,不迷信声色犬马。这些无不是现代社会所缺的珍贵品质。
http://s10/middle/4a051cbega4b801b4f7b9&690
我们的午餐是在品茶居吃素食,真正是一颗一粒都不浪费。所有的饭菜全部食完,不小心掉在桌子上的米粒都被自觉捡起来食了,在这个环境里,没有人觉得女孩多吃两碗净米饭有什么不妥,也没有人觉得年轻人吃剩菜和捡食米粒有什么害羞。每个人都很自觉。与平日所见的铺张浪费,酒肉食桌,杯盘狼藉相比,这真正是好习惯。我不禁感动.
有一对小情侣是我们午餐同桌的师兄,很年轻,很俊美,也很谦和。显然是在恋爱中,却是不拉不扯,不吵不闹,说话和笑容都是那般云淡风轻,彬彬有礼,那样地和谐。一看就让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