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评论 |
篇名:海上扁舟
作者:斯蒂芬.克莱恩
译者:孙致礼
克莱恩是20世纪初美国最出色的小说家,28岁就离开了人世。他的人生虽然短暂,小说成就却傲然于世。在习惯于以写作数量来衡量作家成就的社会,他无疑是个另类,他以数量不多的作品被人称赞至今。且不提他的其他作品,我认为他就凭《海上扁舟》和《蓝色旅馆》这两个短篇小说,就足以进入文学史。
我最早知道克莱恩,是看到海明威对他的赞扬。既然提到了海明威,不妨扯远一点,我认为如果没有克莱恩这篇《海上扁舟》,也许就不会有《老人与海》。海明威最令人钦佩之处,在于他从不隐瞒他自己在写作上的发现,他的只言片语中,常常包含着最有效的写作方法。他最迷人的写作观念,不是那个冰山比喻,而是他在写给福克纳等人的书信中提及的跟前辈作家较量的狂想。也许克莱恩就是他曾经较量过的高手。
海明威曾经当过记者,但知道克莱恩当过记者的人也许不是很多,而且克莱恩习惯从自己采访、收集的素材中提取小说,《海上扁舟》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那是一个寒冷的一月,为了写一篇古巴报道,他搭乘一艘偷运军火的古巴货船,货船漏水沉没,他和船长、加油工、厨师靠一条小船得以生还。他先发表了一篇新闻特写,觉得不过瘾,又把逃生过程写成了短篇小说。小说平铺直叙,毫无奇特之处,但却非常动人。
我2001年才读到克莱恩的小说集。当时,我自己试着写了两个短篇小说《椅子》和《羊》,那种习作气息令我自己都难以忍受,我都打算从此不写小说了。这时候读到了克莱恩的《海上扁舟》和《蓝色旅馆》,让我又兴奋起来,决定再试一次写小说。倒不是说我从克莱恩哪里学到了什么,而是我突然有了想跟克莱恩的《海上扁舟》较量一番的想法。于是,我写了《马口鱼》,我希望能够像克莱恩写大海那样写洪水。
需要说明的是,跟前辈作家较量不是指简单的模仿,而是希望达到他那种高度。这是从海明威那里学来的。《马口鱼》与《海上扁舟》是如此的不同,我不说,就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两者之间的神秘联系。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跟前辈作家较量,可以使目标清晰,能够超越那就更好了。在此之前,我也想把习作写好,可目标模糊,我不知道要写到何种程度。需要注意的是,跟前辈作家较量,一定要抑制模仿的冲动。在我们这个连抄袭都被视为后现代写法的荒唐时代,要承认模仿是一种恶习,是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