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评论 |
《庄子》开篇是“逍遥游”,相当于序言、前言、写在前面之类的文字。这篇文字主要讲的是“忽悠”。
庄子开口就说了鲲鹏,又是大鱼,又是大鸟,明显是“忽悠”。不过,庄子比较狡猾,他马上就说这不是他说的,是一个专门写志怪小说的、名叫“齐谐”的人说的。齐谐可能是当时最有名的玄幻作家,否则庄子不会提到他。
如果像齐谐这样的名人说的话,你不相信。那么,像商朝开国帝王“汤”这样的大人物,也这么说,你信不信?
这之间,只有可怜的小鸟说了实话,小鸟不会“忽悠”,落得后世“不知鸿鹄之志”的笑话。庄子本人悄悄地夹在字里行间说了实话,他说一般的人不要去和彭祖比长寿,因为你没得彭祖会“忽悠”。
除了小说家齐谐、帝王汤、寿星彭祖会“忽悠”之外,还有官僚、乡绅、道德家、才子也会“忽悠”,一贯看不起官僚和道德家的知识分子“宋荣子”、以及哲学家列子,其实也会“忽悠”。
所以,庄子为可以原谅的“忽悠”作了基本的区分:
第一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们“忽悠”时不是为了自己得到什么好处,只是喜欢“忽悠”而已。就像当代很多诗人写诗只是为了享受写诗一样。
第二种是长期过精神生活、从不乱搞女人的人,他们的“忽悠”从来就不是为了真正要为谁代言,只是喜欢发牢骚的知识分子而已。
第三种是圣人,他们“忽悠”时,从不提自己的名字,也不发名片,让你只记住了他的“忽悠”,而不知道他是谁。
帝王虽然会“忽悠”,但也有失误的时候,“尧”去忽悠“许由”就是明显例子。尧一开口就表现得像个东北人,把许由比喻成太阳,自己只是一支火把,忽悠得过了头。许由何许人?他当然不吃这一套,否则他就不是大隐士了,他反过来一顿忽悠,尧无话可说。
有个老实人名叫“肩吾”,从名字看,是个挑东西的民工,相当于重庆的棒棒,被楚狂“接舆”一顿忽悠,弄得神经衰弱。他可能不知道“接舆”忽悠孔子的美名。他去找自己的亲戚连叔,指望这位书读得多的人减轻自己的痛苦,结果又被一顿忽悠。
肩吾不相信接舆说的“姑射山有神仙”的话,是因为他不懂忽悠。帝王尧却相信,因为他会忽悠,也愿意被忽悠,他亲自去姑射山旅游,结果被四个山民忽悠得忘了自己是谁,估计身上带的银子也被骗光了。
看来不会忽悠真的很麻烦,特别是商人不会忽悠,那就更惨了。宋国的一个商人到越国去卖帽子,发现越国人喜欢光头,根本不买帽子。他生意失败的主要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因为没有市场。但根本原因是他不会忽悠,如果他知道现在的美国人发明的“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的忽悠秘诀,他就凭忽悠也可以把没有市场变成很有市场。
逍遥游作为序言,庄子的意图就是告诉人们,这本书就是讲“忽悠”这个大学问的,如果你不喜欢忽悠,又不喜欢被忽悠,就不要读这本书。为了表明自己确实有资格写这部忽悠巨著,他把自己忽悠老哥们惠子的故事讲了出来,他表现得很精彩。
在我看来,庄子生活的那个先秦时代,估计只有写“升官”“发财”的书最畅销,弄得庄子这样的高人,也不得不在序言里赶快讲一个致富故事。他说,宋国一家人,世代都在河边洗衣服,他们有一种神奇的药方,可以保证他们的手在冬天不会冻得开冰口。有个商人听说了,就花一百两金子买了他们的药方,这笔钱相当于这家人20年的收入。商人把这种药变成了军火买卖,让吴国的水军在冬天打败了越国。这个商人因而割地封王。这个故事的牛逼之处在于,庄子同时讲了升官和发财。当然,可以和可口可乐秘方的故事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