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喜剧的忧伤

(2012-11-07 08:20:29)
标签:

喜剧的忧伤

陈道明

何冰

人艺

文化

分类: 记事

   说起看话剧,我愿意自己掏钱进剧场的,主要也就是人艺的那些作品。

   我自己的感觉,看经典的话剧跟看戏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就是你已经知道情节的发展,所以你要欣赏的是这些人如何讲这么一个故事。这里面演员的表演占其中的一大部分。这尤其体现在像《茶馆》、《雷雨》这样的作品,你显然不是去了解剧情的。有的时候,甚至主要是看不同时代的演员是如何展开这个已经很熟悉的故事的。但是,毫无例外的是,你并不会因为你熟悉这些情节,而减损你受感动的状况。

    但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有一些剧,是新戏,那么你可能会受到的“刺激”多一些,因为你并不了解情节的进展,而这些情节又是由大牛来展开的。《喜剧的忧伤》就是如此。

    这个戏,首演是在2011年11月吧。想去看,但买不着票。看过的朋友,甚至是一直以“眼光狠毒”而著称的人,也禁不住的夸奖。

   当时的说法,是要与这个戏绝缘了。因为剧院说不再演了。

    与很多事情一样,没有机会,虽然会难过,但不久便会“安之若素”。

    不过,又有开演的消息,所以,就在网上订票,等候开票。当然,又是一个失望的结果,报纸上弄出了一大堆的“纪录”。对于大多数等候者而言,纪录可能是苦涩的。

    因此,就开始了“中国式”的买票,找网络转让,实在是要价太高。找朋友,也是没有结果,当然,谁过年不吃顿饺子,在山穷水尽之时,忽然有朋友说有票了。

    周二的晚上六点半,地铁是如此的拥挤,因为凑甘蔗的时间,所以出发得有点晚,不过,还是在开演十分钟之前到了。

 

    《喜剧的忧伤》是根据一个日本的喜剧加以本土化之后的产物,内容是一个军人背景的内容审查官和一个编剧之间就如何通过审查而发生的故事,虽然这样的审查比比皆是,但是,情景设定在1940年代。这个一个有趣的“戏中戏”,喜剧所需要的场景置换。

     作家韩晓征在《北京青年报》上为这个戏写过一个剧评,隐约感觉,她写的时候,还没有从某种“震惊”状况中出来。所以,有一些“碎”。但是有一段话,觉得很好:“能够大笑的人,无疑是自信的有独立判断、独立人格、独立意志,才会发出由衷的开怀笑声,又因这笑声,更添追寻独立、自由的勇气。而强权,抑或独裁,是唯恐民众有独立的判断、人格和意志的,强权需要的是工具,独裁需要的是奴才。工具不能产生感情,奴才无从创造喜剧。工具只需要执行命令,奴才只能堆砌出闹剧。自由才是喜剧的灵魂。”

    要我看,从权力对自由的压制来解读这出戏,只是一个比较表层的理解。的确,从戏的框架而言,一个掌握剧本生杀大权的检查官与一个苦苦等待剧本上演而游说的编剧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和压制的关系,编剧的逢迎举动,包括送豆沙饼到鸟笼的行为,都可以视为是对于权力的屈从。而检查官对于喜剧的外行加上职业性的讨厌,可以看做是长官意志甚至是外行领导内行。但如果从“戏中戏”的角度,检查官和编剧均是处于困境中的两个人,就编剧而言,他可以有别的选择,正如“第六天”的台词中所说,要么干脆不演,要么不改,但是他所选择的却是与检查官的特殊的斗争方式,即按照检察官的建议改,从而使这个修改本身和修改的结果均成为真正的喜剧。因为最终的结果是一个毫无喜剧感的人沉迷于编剧所创作的剧本之中。而编剧的困境并不完全在于外在的权力,还在于剧团本身的习惯,比如团长的嘘头之类,这些都是他所不能摆脱的,这也就是说,即使没有政治的权力,是否存在一种真正自由的创作。

    忧伤的地方在于,这样的斗争方式,编剧甚至失去了剧院的同仁的同情,以及街坊的非议,人无往而不在枷锁之间。

    再说检查官,一个被日本鬼子弄瞎了一只眼睛的劝说逃兵的政工干部,是一个在部队里尴尬的存在。转业到文化领域,并不见得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对喜剧和情爱戏存在着一种天然的拒斥感,或许是来自他严谨的部队生活。

   而作为一个检查官,他必须接受政策的约束,比如对于本土化的要求。并必须要讨好上级,比如要把警察局长写进一个荒诞的喜剧中。这样的荒唐的决定,正好是检查官困境。在管理的过程中,他开始了解一种新的生活样态,并喜欢上这样的状态,并最终希望能出演剧中的角色。他试图保护这个编剧,体现了在权力的体系中生硬的政策和人性的关怀之中的矛盾,并最终凸显出人的存在的困境。

   这样一弄,可能把这个戏弄复杂了,但是,这出充满笑声,并最后以难以摆脱的沉重中结束的话剧,映照出的是每个人各自的困境,从而使这个剧超越简单的政治批评而达到一个新的境地,超过我所看的所有的人艺话剧的悲剧力量,哪怕是《茶馆》也不及。

   在充满着真诚的掌声中,陈道明和何冰,他们并没有“让天上的雷把他们劈死”,而是一次一次的返场,他们享受着欢呼,我们享受着戏剧和思想。

 

   坐在夜色中的685路公共汽车上,汽车慢慢地,一站一站地路过景山、故宫、西四、阜城门----化四毛钱,在夜色中,静静地感受这样一座城市,你路过崇祯皇帝吊死的地方,沙滩的红楼已经没有了学生,而成为文物。鲁迅住的地方已成为故居。动物园更有名的不是动物而是批发市场,这时候的你,愿意将自己熔化在这个城市的夜色中。

   居住的这里的人,同时在抱怨,饱受大气污染、交通拥挤。

   但是,我们留恋这里些什么呢?如果,你是一个年轻人,你可以选择去工体,那里国安队已经持续二十年为这个城市的青春提供托付之所。而人艺,则已经六十年,为这个城市提供艺术的标准。

   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了这个城市的俘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