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公私文化 |
分类: ◇◇授課講斆 |
清凉夏风,谆谆教诲。六月十日晚,郭齐勇教授的讲座在教五多功能报告厅隆重举办。在珞源国学社同学的精心组织下,武大学生于端午节之后再次品尝了一场文化盛宴。
郭齐勇教授为我校哲学院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中国哲学学会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暨学术委员等职务。对儒家哲学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的研究之深入透彻让同学们心生崇敬,平易近人、关爱学生的品格更是让郭老师成为武大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本次讲座的主题是由郭老师亲自选定的——先秦儒学的正义观与公私论。
不到六点钟,教五多功能报告厅就坐满了来听讲座的同学。珞源国学社的同学忙着播放PPT、安排现场,观众们低声议论着讲座的主题与背景,耐心地等待着讲座的开始。
晚上七点,讲座正式开始。如果说主持人对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描述、对孟子“舍生取义”的回顾从感性的角度让大家接近历史的话,那么郭老师对先秦制度、圣贤言论的解读则让我们穿越历史隧道,深刻地了解到先秦的社会环境与儒学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郭老师首先表扬了国学社的同学为传承国学、发扬国学做出的贡献,继而从当今四川地区的地震谈起,指出地震后的救灾抢险机制启动迅速,对挽救灾区人民的生命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中国对受灾地区人民的保障机制却是自古就有的。虽然自秦代以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可是儒家知识分子的仁爱情怀却一直在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成为后来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理念。从察举到科举,选拔出众多的贤才,为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其实古代官制也有其客观理性之处。孔子将“政”解释为“正”,体现了他的政治思想中求公正的态度;孟子则批判权威政治,表达出“民贵君轻”的理念。
此外,郭老师还把中国先秦时代的儒家思想与古希腊时期哲学家的思想做比较,指出二者的不同与相近之处。横贯中西的讲解赢得台下热烈的掌声。经提问环节之后,本次讲座圆满结束。之后,郭老师为国学社题字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据悉,这是珞源国学讲坛本学期举办的第十场讲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他们的宗旨,“发扬国学、传承国学”是他们的理念。学术性是他们一如既往的追求。我们祝愿国学社活动越办越好,等待珞源国学讲坛下学期举办出更精彩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