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馆----赵宧光的草篆

标签:
天津博物馆赵宧光草篆文化 |
分类: 书法艺术 |
参观天津博物馆----赵宧光的草篆
天津博物馆----赵宧光的一件草篆作品
多年以前,对明代赵宧光的篆书,甚至对宋、元、明时期的篆书、隶书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十几年前,看了赵宧光的《寒山帚谈》,对其中的一些观点能够认可,从而对赵宧光草篆的看法,也有了变化,以至于后来自己写篆书,也谓之“草篆”了。
纵观书法史,到了唐代五种书体成熟以后,宋、元、明、清各个时期,书法诸体都有传承和发展,只不过是在不同时期,各种字体取得的成就是不均衡的,宋元明到清初的行草书成就是主要的,篆隶则是次要的;清中晚期以来的篆隶成就是主要的,行草书是次要的,当然,钱南园、何绍基、翁同龢的颜字也有很大影响。从实用的角度,无论是台阁体,还是馆阁体,小楷在当时都是有广泛的影响的。
如果从篆书和隶书的发展脉络看,先秦、两汉,以及清代,无疑是高峰,但是宋、元、明三个时期也是其中必要的环节,不能割裂,不应忽视。
在天津博物馆“深心托毫素----馆藏明清书法精品展”中,展出的赵宧光草篆条幅作品,是一件“特别”的作品。其内容是王维的诗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其字体基本属于小篆一脉,篆法比较规范,没有生拼硬造的痕迹。具体来看,“漠、水、田、飞、鹭、夏、木,黄”这些字都与《说文》基本一致,其中“黄”字最为工稳,几无“草”意;“白、阴”两字,则显出一些大篆的意味;还有两个字是特殊情况,以“转”为“啭”,以“离”为“鹂”,二者当属假借,也是符合“六书”规范的。笔法与俞拱、钱坫的中规中矩的“玉箸篆”有明显不同,与郑簠的飞动的隶书笔道也不同,而与祝允明、宋曹的草书笔道却有些相通之处。具体来说,用笔注重起笔和收笔,交代比较清楚,行笔速度较快,时有飞白,笔道轻重的变化比较明显。可以这样说,赵宧光的草篆,是篆书之“篆”,在字体上坚守了规范的篆法;是草书之“草”,在笔法上采用了率意的草法,是明代文人对篆书的一种有益的探索。
前一篇:海棠如约
后一篇:北京画院:齐白石与黄宾虹的花鸟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