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博物馆十一件清人隶书作品

(2021-03-18 07:08:51)
标签:

清代隶书

天津

博物馆

文化

分类: 书法艺术
参观天津博物馆----  清人隶书作品

天津博物馆  十一件清人隶书作品

近期,天津博物馆的“深心托毫素”----馆藏明清书法精品展,可以说是下了大本钱,把馆藏明清名家的一些代表作都亮了出来,本人认为展览也可以称作“极简明清书法史”,明代有吴宽、沈周、文征明、祝允明、唐寅、邢侗、董其昌、李东阳、陈道复、徐渭、黄道周;明清之际有张瑞图、王铎、傅山、八大山人、担当;清代有康熙帝、沈荃、宋曹、郑簠、查士标、查升、梁同书、成亲王、刘墉、翁方纲、铁保、钱南园、王文治、郑板桥、黄慎、高翔、金农、桂复、巴慰祖、钱泳、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展出的作品以行草书最多,隶书次之,篆书和楷书数量较少。这次重点关注一下清人的隶书。

十一位书家,由傅山、郑簠开始,基本展现了清代隶书的脉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之间的有的还存在传承关系,比如,赵之谦传承了邓石如;金农传承了郑簠。此外,清代天津书家朱岷的隶书也有明显的郑簠的特征。

1. 傅山
展出的傅山的隶书,是《四体杂书册》里的零星分布着9处,多者6行,少者仅4个字,书写内容涉及诸子、佛经。可以看出,傅山的隶书还是宋元明文人隶书的样式,是从做学问和寻求“古体”趣味的角度出发的类似于一种游戏式的书写。唐代隶书,虽未达到汉代隶书的高度,但是唐玄宗、徐浩、史惟则等人的隶书还是有一定成就的。到了宋代,尚意书风成为主流,隶书在日常使用更少了,没有出现有代表性的隶书书家。个别书家偶尔写写隶书(八分)也是尚意的,比如米芾。然而,宋人对于包括汉碑在内的金石学的研究却是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有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洪适的《隶释》《隶续》、娄机的《汉隶字源》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元明书家在篆隶“古意”趣味的追求,应该是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会影响到傅山。宋明时期有“作篆不依《说文》”和“以篆作隶”二种风气,这在傅山的篆书和隶书里也有所体现。

2. 郑簠
同样是由明入清,郑簠的隶书,迈过唐宋元明,直接与汉碑(或为曹全碑)接了轨,由此,开启了有清一代复古出新的篆隶新风,这一点也许郑簠自己当时也不会意识到。天津博物馆大约有三件,展出的这件是韦庄的一首诗《对酒》,这是用行草的笔意写隶书,笔势有飞动的感觉。这种风格对金农、高翔、高凤翰、朱岷都有很大影响。

3.金农
金农的书法,以古求变,怪而不乱。隶书笔势圆润收敛;楷书笔势方正收敛;变成“漆书”以后还是方笔,体势上就是大开大合、自由自在了。天津博物馆至少有三件金农的隶书,展出的这件“司马温公作相。。。”是比较温和含蓄的,平锋着纸,不用绞转笔锋,墨色浓重没有飞白。另有一件收入天津博物馆藏品集、本次没有展出的金农《临华山庙碑》册页,体势也是含蓄收敛,笔道多是用渴笔平刷,笔锋丝丝可见,波画上弧。
4.高翔
展出的高翔《临华山碑庙》册页,与金农的临作明显不同,虽然都受过郑簠的影响,同样是临写同一方汉碑,各有各的样子,感觉不同,味道不同,高翔的临作笔道较细,行笔中起伏变化比较明显,波画下弧。

5.桂馥
桂馥是学问家,在文字学、书法方面都有很深的功夫,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和《汉印分韵》是清代文字学的重要学术成果。本次展出的桂馥作品是摘录的《文心雕龙》的句子,用笔平直厚重,多数笔道起伏变化不大。

6.邓石如
我关注邓石如比较早,1984年,当时学字时间不长,正在临习《乙瑛碑曹全碑选字本》,临习《礼器碑》,也买到了《邓石如隶书三种》,每天早上都写一会儿。当年,在北郊区文化馆,翟澄庭先生看了我写的“乐天”两个字,看出学过邓石如,并说邓石如得力于《鲁峻》。自己在古籍书店曾看到《袁博碑》,觉得邓石如应当是出于此碑。后来,看的资料多了,渐渐明白了,仅仅在一个碑里下功夫是不会成就邓石如这样的书法大家的。邓石如虽为布衣,却有几位雅好金石书画、富于收藏、地位显赫的朋友,这几位朋友对邓石如的认可、关注、帮助,加之邓石如自己的感悟与勤奋,使之成为集篆隶创作集大成式的人物。展出的这件隶书条幅《经锄堂杂志》,可以说是邓石如的一件代表作,下笔果敢,不迟疑,行笔稳当、扎实,结构紧严,凝重不呆板,流畅不飘浮,“计白当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些理念都有很好的体现。

7.巴慰祖
巴慰祖是篆刻家,展出的是他选临的《礼器碑》,字的结构是像礼器的,笔道略粗,横画、波画没有夸张的捺脚。

8. 伊秉绶
展出的伊秉绶《临西狭颂》十六个字的条幅,注重书写的连贯,用笔平实稳重,笔道没有明显的提按变化,呈现一种平势。字形虽然不大,气魄很大,是一种大气象。

9.钱泳
钱泳也是学问家,钱泳的《履园丛话》中记述了他对秦汉玺印的痴迷和研究,他的《汉碑大观》是对汉碑进行较为系统临习研究的成果。本次展出的钱泳作品是临写的《西狭颂之五瑞图》,是明显的“八分”样式,字形扁方,波画的弧度过于夸张,与现在流行的隶书审美差别很大。

10.何绍基
何绍基的隶书,在临习汉碑上下过大功夫,多种汉碑,每一种临习都在几十通、上百通, 有资料说,何绍基在63岁那年临习《张迁碑》正好一百通。对何绍基的隶书,自己不是一开始就接受的,对于清人隶书,在80年代自己对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这一路的隶书比较偏好。直到1997年前后,在烟台道古籍书店看到何绍基临《武荣碑》《衡方碑》《西狭颂》等字帖,才感到一种触动,这种触动也来自金学智在《书法美学谈》里以何绍基隶书为例,分析笔法中“行与留”的关系。本次展出的《张迁碑》临作册页是第九十二通,也是他63岁的临写成果,可以算作一件精熟的代表作。笔道刻意回避了横平竖直,呈现不同的险势;行笔顿挫明显,颤笔外露,追求碑拓的金石趣味。

11.赵之谦
赵之谦的隶书传承了邓石如隶书的重要特征,计白当黑,结构紧密,体势开张,笔道厚实,行笔流畅,将自己个人特征明显的魏书横画直接用在篆书和隶书上,而又显得比较协调,迎合了一般审美习惯。此次作品是六尺四条屏摘录《汉书艺文志》,在展厅里的分量是比较重的。


天津博物馆十一件清人隶书作品

天津博物馆十一件清人隶书作品

天津博物馆十一件清人隶书作品

天津博物馆十一件清人隶书作品

天津博物馆十一件清人隶书作品

天津博物馆十一件清人隶书作品

天津博物馆十一件清人隶书作品

天津博物馆十一件清人隶书作品

天津博物馆十一件清人隶书作品

天津博物馆十一件清人隶书作品

天津博物馆十一件清人隶书作品

天津博物馆十一件清人隶书作品

天津博物馆十一件清人隶书作品

天津博物馆十一件清人隶书作品

天津博物馆十一件清人隶书作品

天津博物馆十一件清人隶书作品

天津博物馆十一件清人隶书作品

天津博物馆十一件清人隶书作品

天津博物馆十一件清人隶书作品

天津博物馆十一件清人隶书作品

天津博物馆十一件清人隶书作品

天津博物馆十一件清人隶书作品

天津博物馆十一件清人隶书作品

天津博物馆十一件清人隶书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