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二楼北厅,于1981年建成的中国庭院——“明轩”是依照中国苏州网师园里的“殿春簃”庭院建造的,有月亮门、曲廊,还有山石、竹木、花草和鱼池等等,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为配合"明轩"的修建,专门新建东方艺术画廊,它环抱了"明轩"的三面,两组建筑互为映衬。這里经常展出中国古代艺术品,成为观赏和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中心。


纽约名媛与一座苏州园林的故事(转)
——阿斯特夫人捐数百万将园林“搬”来纽约
按: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可能会改变历史。阿斯特夫人的艺术爱好和童年的中国生活,促成了她为大都会博物馆捐建一座苏州园林。
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楼的亚洲艺术馆,跨过一个圆圆的月亮门,一座苏州园林扑面而来,令人仿佛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青草,虽无明月松间照,但见清泉石上流。园中曲径通幽,靠墙处一亭翼然,旁边是如精工雕琢般太湖石,还有曲折的回廊和山墙,起伏的屋檐灰色的砖瓦。小巧的窗户,映著外面摇曳的竹影。
园林的一角,有两块英文的碑记。其中一块写著:“大都会博物馆衷心感谢中国苏州园林局的能工巧匠,他们高超的技术构成了本园不可缺少的部分。”
另外一块记录着舘方对这个园林赞助人的感激:“这座明代学者隐居的园林和书房,从构想到实现,归功于布鲁克·阿斯特夫人长期以来慷慨的捐助。”
纽约园林苏州制造
阿斯特夫人早年曾经在中国生活数年,对中国的文化充满感情。富豪丈夫去世之后,她作为文森特·阿斯特基金会的主席,大力赞助纽约的文化艺术机构,其中纽约公共图书馆和大都会博物馆成为阿斯特夫人赞助的重点。
阿斯特夫人当时是大都会博物馆的董事,也是远东艺术部顾问委员会的主席,正是她提出了在大都会建立中国园林的设想。并且,她掌管的文森特·阿斯特基金,将提供这座园林的建设费用。
很快,博物馆方在亚洲部划出了一个面积为40x59英尺的场地,用于建设一座中国园林。
1977年秋天,当时的远东部主任方闻教授为此专程访问中国,他会同上海同济大学著名的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到苏州考察,根据大都会的实际情况,结合苏州园林的特色,他们两人选定了以苏州的网师园为大都会园林的蓝本。
方闻教授回到美国之后,将正式的报告送交时任中国文化部文物局长的王冶秋,很快,国家有关部门将任务指派给苏州园林局,由他们组织专家,实施这项计划。
中国方面为大都会的园林建设全力支援,大都会博物馆建造园林使用的特种木材“金丝楠”,属于珍稀木材,也由国务院特批,从四川采伐。另外,为了保证品质,大都会园林所用的砖瓦,也特地启用已经关闭100多年的苏州“陆墓御窑”,该窑是大清干隆皇帝的御窑。
苏州园林局首先按照图纸在东园建造一个真实的园林样本,经中美专家审查通过,大都会博物馆通过之后,使用同样的材料按照同样的比例在纽约重建一座园林。
1979年1月,大都会博物馆馆长菲力普·蒙特贝罗先生亲临苏州东园进行实地考查。根据阿斯特夫人的回忆记载,当苏州方面将样本工程建好之后,1979年6月,年近八旬的阿斯特夫人和方闻教授一行特地前往苏州进行现场审核。阿斯特夫人说,我们看了样本,感到“非常兴奋”。
能工巧匠赴纽约造园林
据苏州网师园网站记载,经过5个月的紧张施工,庭园的全套预制构件顺利完成。
1979年年底,建造大都会园林的193箱构件飘洋过海,开始了中国园林史上的第一次远航。同时,26名中国专家和工匠抵达大都会博物馆,与美方专家一起共同完成这个具有独特历史意义的园林工程。
据阿斯特夫人的回忆,当时的中国工匠居住在博物馆附近的旅馆,每天清晨6点45分,他们就进入工地开工。随团还有一位优秀的厨师,为他们准备一日三餐,餐厅旁边还设有一个乒乓球台。阿斯特夫人说,自己对他们的工作非常满意。她说,也只有他们通力合作,才能让她的设想成为现实。
根据大都会博物馆方闻教授的记述,当时从中国邀请到的都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其中几位专家年龄都在70岁以上,以确保工程能够按照中国传统的方式进行。
1981年初,大都会博物馆的苏州园林终于正式对观众开放。阿斯特夫人的心愿终于成为现实:在纽约就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中国园林,其中的一树一木,一砖一瓦,都来自中国。
大都会博物馆为阿斯特夫人设计的100岁生日庆贺海报。
阿斯特夫人:北京生活影响了我的一生
阿斯特夫人不但是个著名的慈善家,也是个作家,在与文森特·阿斯特先生结婚之前,曾经在《住宅与园林》杂志当过8年编辑,出版过好几本著作,在她1980年出版的的自传《足迹》(Footprint)之中写道:
“我感受到大自然万物之间的互相联系——天空、落日、月亮升起、小鸟飞翔、树枝的摆动、窗口的雨声、雪花飘落,我觉得我总是跟它们融为一体。”
“我将这一切归功于我在北京居住的4年,从7岁开始,我几乎一夜就会说出流利的中文。这对我来说,打开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天地。人们曾经说过一个西方人很难在中国生活,也不容易被中国的事物改变。当然,对于小孩而言,这样的事物也许会改变他的一生。我真的觉得中国的生活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的生活。”
“7岁的时候,我去了北京。冬天,我们住在美丽的城市;夏天,我们就到北京郊外的西山,租住在寺庙之中。作为唯一的小孩,没有别的同伴,而又充满了好奇之心。我很快就认识了所有的僧侣。他们对我都很友善,我也了解到他们每天的生活分为拜佛和劳作两部分。年长的僧侣给大家讲经,他们每天还会花费数小时在佛像面前询问,寻求答案。年轻的要去听课,也要在花园和山上劳作,还要为大家做饭。我经常坐在香火缭绕的庙堂内聼他们念经,闻着香的味道,我总觉得在菩萨的背后,还有一个特别的神秘天地。对我来说,这似乎是一种象征,然而我却觉得很真实。那些慈祥的僧人,经常指导我去认识大自然之美:他们教我欣赏花开花落,看石榴树
结出果子,聆听着风声,看着溪水泛着涟漪——这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僧人们还对我说,众生平等,万物都有它的生存之道,即使对待一草一树,也要爱惜,就像爱惜生命一样。”
这样美妙的文章,能够让人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也许这就是中国哲学之中的“天人合一”。阿斯特夫人捐建的大都会博物馆苏州园林,也能够让人联想到这种境界。
2007年8月13日阿斯特夫人因肺炎去世,享年105岁。她秉承“金钱如粪土,应广散之”的座右铭,一生慷慨捐赠近2亿美元。

1979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明轩”施工现场与施工人员握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