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郑伟梁,在香港出生及成长,中学毕业后赴美留学。1977年移民加拿大,任职多伦多教育局,于1988年获多伦多大学教育博士学位。
大学生活,
风华正茂,四年一晃就过去了,大学不是游乐场,不是温室,不是天堂,而是提供成长的台阶,舞台,平台。单单拿到文凭是不够的,学到有用的东西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学会生存。
1. 和睦相处。最好的大学要求学生住在校园宿舍里。不仅住在学生宿舍,
而且要有室友,
多比少好。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愛好,贫穷或富贵的,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在一起,共享人生中最美妙的时刻。
我(郑博士)在大学的室友成了我终生的朋友。有一个叫Peter,
教我买袜子要买一样的。他不怎么洗袜子,经常不换。他说:
你把它们通通风就可以了,每天早晨他从一堆一样的袜子里找到两个最干净的穿上。当袜子可以站起来的时候,他终于去洗它们了。我从大学室友学会生活的经验。大学很多事情都忘记了,但Peter的袜子却怎么也忘不掉。
宿舍是小社会,不能适应宿舍生活,如何适应以后的家庭,社会生活?爱因斯坦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淨时,最后剩下来的就是教育的本质了。”因为室友的存在,你学会体谅包容别人,
2. 寻找几位可维系毕生情谊的朋友。
寻挚友,密友,畏友(是你的一面镜子,不怕得罪你,指出你的缺点),及学友。大学时期交的朋友比小学时有更多选择,比中学的更有情趣,比职场的更有诚意。
3.
结交至少一位异邦之友。 从此,世界地图上某个小点成为你的兴趣与牵挂。
我有一位墨西哥朋友,我总希望听到好消息,因为他,我很喜欢吃墨西哥饭。我还有一位毛里球斯(印度洋里一小岛国,世界地图上的一粒米)朋友。
4.
结交生活贫困的朋友。1969年时,台湾还不富,我结交来自台湾的朋友。
5.
忘年之交,至少与两位教授结下忘年交。绝大多数教授都很好,愿意帮助有为青年。和教授一起起吃午饭,喝咖啡,毕业后,需要教授写推荐信,毕业后继续提供帮助,指导。不要勉强教授给你写推荐信,不要无具体內容的general
letter.
6. 心系家人,与家里经常保持联系。
7.
力求简朴。不要给孩子买车,自行车比汽车好。
8. 生活自立。
学习作饭,整理房间
9. 尝试打工。假期留校打一份工。
10.学会理财,掌管财务。少给孩子钱,让他们学会精打细算。
11.
小试生意。1969年,我读大学时买了一个电子打字机,给同学打论文,75分钱一张,加上校正(
额外服务)因此赚了不少钱,买了车,还养活一个家。
12.
有主见,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13. 记录心语。 记录你无法诉说的心里话
14.跻身社团。参加一个社团组织(体育,宗教,学术)
15. 关心大选,参加一次联邦大选。作为某个候选人团队的志愿者. 了解政见大纲,看政客们是怎么玩的。
16. 至少精通一项体育运动。
17.
校园回忆。对自己的学校有充分了解,校史,名人, 特点,绰号,
母校风情,如数家珍。
18. 谙熟外语。 在加拿大学好法语。
19.
负笈他乡,参加海外学术交流计划,扩展眼界。
20. 确定心志,明确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真正把书读好。
藏,(读进去,在脑子里留下来)
混,(交叉理解,应用)
化,(变成血肉)
生,(产生新见解)
修,
(修改以前旧观点)
选课重要的是选老师,选讲的精彩的,而不是容易通过的。
21. 增加才艺
22. 锤炼论文。扎扎实实写一篇论文,总结四年学习。
23. 认真恋爱。
24. 文化内涵。深化生命,懂艺术,音乐
25. 迎接未来。工作,读研,读医,法律.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