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触目惊心!长江中下游大旱 中国最大淡水湖愣是变成大草原(转)

(2011-05-27 15:08:30)
标签:

触目惊心

长江中下游

大旱

中国最大淡水湖

大草原

杂谈

分类: 大千世界(转帖)

    按:大旱缺水使长江中下游数亿人直面生存危机,莫非即将与歌舞升平的年代挥手告别?接下来的问题显而易见:缺水、缺电,夏粮歉收还有可能导致缺粮。现在已是五月末,但菜篮子却越提越重,夏令时节的蔬菜价格不降反升......对国家、对民族、对自己的未来担忧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触目惊心!长江中下游大旱 <wbr>中国最大淡水湖愣是变成大草原(转)
                             小鱼螃蟹死在草丛中


   “现在没有水,中心湖区都成了大草原。”江西省新建县南矶乡红卫村的村民感叹说。鄱阳湖,这个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丰水年份水域面积最大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可现在却因持续的干旱严重“瘦身”。占鄱阳湖面积约5%的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辖范围224平方公里,是“世界重要湿地”。2011年的5月,保护区所辖的九个子湖,有八个干涸。5月的鄱阳湖,本应是夏季“洪水一片”,却呈现出冬季“枯水一线”的景观。鄱阳湖曾经那种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千帆竞发,万鸟翱翔的景象已经不再,如今的鄱阳湖面临着湿地锐减、生态受威胁、生产生活用水受困等严峻形势。
触目惊心!长江中下游大旱 <wbr>中国最大淡水湖愣是变成大草原(转)
        南矶乡红卫村,村民万长柱承包的1万亩鄱阳湖水域干涸,

              湖草长到一尺多高,如同身处大草原。

现场直击:中心湖区无水只有草

    新建县南矶乡,地处鄱阳湖中心区域。往年每到汛期,这里就成了孤岛,出行只能靠船。昨天,当新快报记者租车前往南矶乡时,却有种来到内蒙古大草原的感觉。碧绿的湖草,一望无际,有风吹过时,还能看到远处有几头牛在悠闲地吃草。沿途走来,不时能看到在草丛中,或是零星的水域里,停靠着搁浅的渔船。

    “我们这里四面环水,本来5月份可以划龙舟的,现在水都没有了,都变成了大草原。”红卫村的村民老邱说,当地人“靠湖吃湖”,他们村里的很多人都靠养鱼、捕鱼为生,这场突如其来的干旱,打乱了他们的生活。“我们的地不多,原本打算种些水稻的,谁知没有水,只能临时改种棉花。”

    南矶乡乡长陈红桥说,往年的这个时候,他们都是在准备着防汛,没想到今年却变成了抗旱。而之前,为了缓解旱情,有关部门曾进行过人工降雨,但收效甚微。

    5月本是汛期,但鄱阳湖却在这个时候失去了水,干涸的湖底,一眼望去的只有一片碧绿的湖草。当来到湖草中时,还能看到土地龟裂得一块快,裂缝能伸进一个拳头。在草丛中,随处可以见到干死的鱼苗和小螃蟹。成人巴掌大的蚌、密密麻麻的田螺嵌在泥里,到处都是,拿起一个田螺,拨开一看,肉厚实但已经腐烂。

    在岸边,有渔民正忙着补渔网。“原本这个时候应该比较忙碌,可没水了,也打不了鱼。就把网拿出补补,等过段时间水涨起来了,还能拿出来用用。”渔民何姑说,他们有时闲得没事,也会驾驶小船到还有点水的小沟里去捕鱼,但往往是几个小时,才捕捞起几条小鱼。

    作为产粮大省,江西每年可种两茬水稻,早稻一般在清明时播种,5月复播。但今年的干旱迫使不少农民放弃种早稻。在南矶乡,记者看到稻田里见不到半点水,多数地里没有插上新秧苗,去年割下的稻秆已经枯黄,歪斜地躺在田埂上。
触目惊心!长江中下游大旱 <wbr>中国最大淡水湖愣是变成大草原(转)
                     中心湖区都成了大草原
触目惊心!长江中下游大旱 <wbr>中国最大淡水湖愣是变成大草原(转)
                 中心湖区都成了大草原
触目惊心!长江中下游大旱 <wbr>中国最大淡水湖愣是变成大草原(转)
                   中心湖区都成了大草原
触目惊心!长江中下游大旱 <wbr>中国最大淡水湖愣是变成大草原(转)
                     中心湖区都成了大草原
触目惊心!长江中下游大旱 <wbr>中国最大淡水湖愣是变成大草原(转)
                鄱阳湖荒草疯长鱼螺蟹死一地
触目惊心!长江中下游大旱 <wbr>中国最大淡水湖愣是变成大草原(转)                       小鱼螃蟹死在草丛中

洪湖干裂见底 渔民挥泪上岸  被毁的生态系统要完全恢复,至少需要十年时间

     一场多年未遇的特大旱灾,将昔日烟波浩渺的美丽洪湖,变成了一个淤泥场,渔船搁浅湖中,渔民没水喝,不得不含泪告别生活了一辈子的渔船上岸。

    洪湖的渔业资源和水产养殖面临灭顶之灾,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是,洪湖湿地的生态环境遭受极大损害,洪湖管理局主管湿地工作的副局长晏儒洲昨日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坦承,洪湖的生态系统要得到完全恢复,至少需要10年时间。

 

洪湖80%的地方没水

    据晏儒洲介绍,一直以来,洪湖就被当地人称为“水袋子”。如今,整个洪湖有80%的地方没水,20%的地方有点水,沿湖乡镇及周边农民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这场干旱对洪湖生态的破坏尤其严重。

    晏儒洲告诉记者,自2005年洪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来,洪湖管理局每年都会人工投放500万—800万尾“四大家鱼”鱼苗,加上自然繁殖,洪湖的鱼类有了明显增加,但目前湖水枯竭,自然野生鱼类基本消失。

    洪湖还有着长江中下游水生植物基因库的美誉,近几年,湖区管理局在加大保护各种水生植物力度的同时,还先后种植黄丝草10万亩,芦苇每年2万亩以上,使得洪湖的水草覆盖率达到70%,并恢复了7万亩的荷花带,洪湖的整个环境不断好转,水质明显改善。

    而一场特大旱灾,导致大量水生植物死亡,鸟的栖息环境没了,各类夏候鸟明显减少。晏儒洲痛心地说:“没有10年,洪湖的生态很难恢复过来。”

部分渔民被迫住福利院

    “半个月前,我给一个住在城里的朋友说洪湖干了,没水了,他根本不相信。到现在还有好多人不信,包括一些洪湖本地人。其实,不要说他们,就连我这个常年生活在洪湖上的渔民,我都无法想象洪湖水会有见底干裂的这一天。”说这话的是洪湖市螺山镇渔业新村书记徐成连。

    从某种意义上说,渔业新村不能称之为一个“村”:该村269人常年住在船上,以打渔为生,“船就是我们的屋”。但现在,全村72条大船全都干在湖坡上动弹不了。徐成连回忆,从今年3月20日起,洪湖开始见湖底,到5月10日就全干裂了。全村开始还极力维持着在船上的生活,但到了5月16日,渔民们就坚持不下去了,“湖里的水越来越少,到处是淤泥,船划不动了,生活资料无法获得供应。最让人心急的是没水喝。”

    徐连成赶紧将问题反映到镇里,镇里经过了解,决定渔业新村全体村民上岸生活,“再不抓紧时间,渔民会被整体困在湖里。”

    5月19日,渔业新村渔民开始出湖,但有30%的人不想走,心有不舍。但第二天就全上岸了,“不上岸就只有一条路:渴死!”徐连成说。

    这无疑是一次“开天辟地”的大事,年纪最大的张奶奶已经90多岁了,“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严重的干旱,更没有吃不上水,过去一直没有上岸住过,一年也就是上岸一次。”水和船就是她的全部,可如今,她也被这场空前旱情逼上了岸。临开船的时候,大家把锅碗瓢盆都带上了。螺山镇民政所的单兴国说,那天,包括张奶奶在内的很多渔民都哭了。

 

转自:http://www.gcpnews.com/articles/2011-05-26/C1063_66790.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