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阿里山神木

(2011-04-30 23:52:57)
标签:

阿里山神木

旅游

分类: 台湾游记(原创)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地区横跨台湾森林垂直分布之热、暖、温三带,蕴藏丰富的森林资源,尤以桧木名闻中外,漫步林间随处可见。红桧、台湾扁柏、台湾杉、铁杉及华山松称为阿里山五木,柳杉为本区人工造林最成功的外来树种,沿森林铁路漫山遍谷林木郁成奇观胜景。每年三月中旬至四月中旬为本区之樱花季——吉野樱、重瓣樱、山樱花点缀满山,缤纷旖旎。其它花卉如森氏杜鹃、石楠花、毛地黄等等也陆续开放。另有列入保护之台湾一叶兰自然保留区,亦值得欣赏。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树灵塔是1936年为了伐木时安定树灵并祀其魂而立的纪念碑,旁边有日本人所立赞扬林学博士琴山河谷开发阿里山的纪念物,实际上它已成为日本侵略者榨取台湾资源的一个明证。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脉位于玉山山脉的西面,平行于玉山山脉,北起浊水溪南岸的鼻头角,南至高雄县的凤山,全长135公里,山势较平缓,高度多在海拔1000~2500米,山顶犹如平台,最高峰阿里山,海拔2774米。  

    阿里山脉是台湾最西的一条山脉,旧称“蕃界岭”,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日月潭即在其中,是风光迷人的旅游胜地。 

    在台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美丽,不知台湾的伟大,不知台湾的宝藏。”这话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阿里山气势之雄伟、景色之壮丽、资源之丰富,确实名不虚传。

    阿里山是人们对阿里山脉中心群峰的统称。传说很多年以前,高山族的一位酋长阿巴里,经常率领族人到深山打猎,他死后,族人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把这座山命名为阿里山。而包括阿里山在内的台湾岛最西边的一条山脉,也就被命名为阿里山脉。 

    所谓“台湾八景”之一的“阿里山”并非仅指一座山,而是指地跨南投、嘉义两县包括大武峦、祝山、塔山、对高岳等18座大山的阿里山脉风景区。区内群峰参差,溪壑纵横,既有悬岩峭壁之奇险,又有幽谷飞瀑之秀丽,其山光岚影千姿万态,茂林清泉各尽佳妙,是人间难得的胜境。

    这里又是台湾三大原林产区之首,是我国少见的原始林区之一。高山处处是茂密森林,满溢着一股逼人的“原始野趣”,较之黄山、庐山、“五岳”等等,别具粗犷而壮伟的美。主峰阿里山在拥有几十座3000米以上高山的台湾虽只算“二级山”,但因其具备全国诸名山难以企及的四大胜景(云海壮丽、林涛神木、遍野樱花、祝山日出),所以驰誉全球,其地位有如富士山之在日本。要在“高山之岛”选最具代表性的“风景山”,实非阿里山莫属。 

    阿里山区游览路线甚多,如从草岭经塔山直上阿里的健行线、从溪头穿密林沿溪涧纵走的攀登线、从和社经神木坑纵走登阿里的步行线等,皆各有独特情趣。最为人称道的是自嘉义市乘火车直上阿里山主峰。 

    嘉义至阿里山的森林铁道和阿里山四大胜景合称“阿里五奇”。它始建于1912年,是世界铁路建筑史上的“奇迹”,其“螺旋形铁道”和“伞形齿轮直立汽缸式火车头”是铁道史上的创举,曾被说是“疯狂的设计”。铁路全长仅72公里,却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许多地段每公里爬高6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而且路多为万丈峡谷截断,必须架桥横跨。有人统计:72公里铁路,有桥梁100多座(其中高架桥97座),隧洞56处。火车从山脚登峰,似乘“螺旋梯”盘旋而上;铁路好像一个大弹簧圈,一半露出在山坡,另一半埋在山腹的隧道中,往往一座山要转几个圆圈。最险的独立山陡坡,火车又绕山,又钻洞,又在“之”字形轨道上忽进忽退,过桥时鸟雀在火车轮下面飞翔,其险难以描摹。 

    乘火车上阿里山是一次奇妙的森林之旅,只花几小时就可以历览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四大类型植被景观。车出嘉义,平原上是一座座烟草园,榕树、槟榔、芒果、茄(草字头加冬)等常绿阔叶树木点缀其间,有时也出现大片相思树林或龙眼果园,直到海拔800米的独立山都是热带植物的天下。过独立山之后,地形突然变得复杂:森林越来越密,大片竹林、台湾肖楠、油松、罗汉松密盖群山。越入深山植物种类越多,那错综参差生长在山峦峪峡中的亚热带植物如楮、柯、栎、樟、榉、枫等等无不苍郁旺茂,悦人眼目。在海拔1405米的奋起湖有原始柳杉森林;海拔约2000米的屏遮那有柏杉群。过此就渐入温带林区,连天云浪中现出大塔山、小塔山的雄姿。火车飞越峻岭,景观为之一变,触目尽是“阿里山五本”(红桧、扁柏、亚杉、铁杉、松树),林涛澎湃,壮阔无边。山势更加陡峭,车经多处“之”形急升轨道才到达游览中心区的神木车站。从神木车站再向高处去就进人寒带林区,到处都是举世闻名的台湾冷杉。 

    阿里山脉东侧,有一系列断层线与断陷带同雪山山脉和玉山山脉相隔。其本身,则被浊水溪河谷的断层分割成南北两段:北段又叫加里山脉,与雪山山脉大致平行;南段则与玉山山脉大致平行。阿里山脉的全部山峰都在3000米以下,2000米以上的山峰也为数不多。整个山脉断断续续,山脊线不十分明显。同中央、雪山、玉山三大山脉相比,它的山势明显偏低,但从西部平原遥望,仍然显得高峻挺拔。 

    阿里山脉最高的一段,是与玉山一脉相连的阿里山群峰,包括鹿林山、石山、儿玉山、水山、祝山、万岁神、对高山、大塔山等高度在2400~2900米之间的一系列山峰。群峰之间,有一片海拔为1600~2400米、总面积在8万平方公里以上高山夷平面,它以阿里山火车站沼平为中心,与塔山、祝山等山峰共同构成了著名的阿里山游览区。这里夏季凉爽湿润,冬季也不十分寒冷,风力微弱,暴雨甚少,雾日多,云量大,雨水充沛,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为4.5摄氏度,而最暖月的平均气温为14摄氏度,气温的年变化比较缓和。加上环境幽雅,林木葱茏,成为全省最佳的避暑胜地。

    阿里山是高山族中一个人数较少的分支——曹族聚居的地方。曹族共有4400多人,分为阿里山、卡那布和沙鲁阿三个族群,其中以分布在阿里山一带的阿里山曹族人数较多。阿里山曹族人性格强悍,善于狩猎,过去一直以狩猎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如今,分布在这里的曹族山村,以及他们那富有特色的民族风情,也给阿里山的壮丽风光增添了不少魅力。 

    台湾是一个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的海岛,一向享有“森林之海”的美誉。二三百年前,岛上山地和大部分平原,几乎都被茂密的森林所覆盖。经过多年的采伐,现在森林面积已经大为缩小,但仍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是我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一个省份。全岛分布着许多林场和森林游乐区,阿里山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阿里山林区东西长约46公里,南北宽约36公里,总面积达3.1万多公顷。其间,林木茂密,树种繁多,是一个巨大的森林宝库。 

    100多年前,阿里山森林主要是作为曹族同胞的狩猎场。当时,这里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野鹿、山猪等许多野兽出没其间。本世纪初,开始对这片森林进行勘察、伐木。日本侵略者占领时期,阿里山成为他们对台湾森林大搞掠夺式采伐的重点地区之一。当时这里的红桧巨材曾被大量运往日本,充作修筑皇宫、神社之用。至1945年,阿里山林区的木材已经被砍伐9000余公顷,共400多万立方米,剩余的可供采伐的天然林已为数很少。这以后,又继续大量采伐而未很好地抚育更新,至今除禁伐林之外,阿里山中心地带的森林资源已濒于枯竭,森林的采伐已转移到邻近地区,这里变成了一个主要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阿里山森林游乐区了。

    目前,在阿里山建有森林公园。公园最下方的铁路旁,有一棵树龄超过3000年、高50多米、树围20多米、15个人才能合抱的巨大红桧树,被称为“阿里山神木”。1956年秋,此树因遭雷击而成枯木,后来接种新生代寄生红桧,才使古树树梢再现绿意。在它的东南方,还有一棵高40米、树龄1900余年的千年桧,由于它最早生长于汉代光武年间,因此又称为“光武桧”。再往东南,大约在公园区的中央,还有一棵奇异有趣的“三代木”。第一代树龄已逾千年,在它老死干枯的躯体中出生的第二代,也已很老壳空,残存的村干上又生出了第三代,枝叶繁茂,青翠挺拔,高达1丈。如此三代,同一根株,树中生树,枯而复荣,是世间罕见的奇村。 

    从阿里山公园沿山脊线向正北方向走不到20公里,有一个环境幽雅,景致清新的林区,即溪头台湾大学实验林。它是台湾最著名的一片示范林,面积约2500公顷,以柳杉和台湾杉数量最多,另有红桧、扁柏、棺木、孟家竹、麻竹、银杏等100余种树木以及苗圃、花圃。这里现在已建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多彩活动项目的森林游乐区,山上辟有大学池花园,截溪为湖,架竹为桥,青林疏影,幽静绝尘。溪头也有一棵红桧神木,高46米,树龄2800年,其特点是树干呈中空状态,肚子里有一块比树洞还大的石头,十分有趣。另外,在溪头和阿里山之间,还有一棵“眠月大神木”,又叫“安兰狄娘”,树高约48米,树围约7米。据推测,它已经活了4100多年,被称为“台湾树王”,其树龄之长,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