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灾“下毒” 人吃了辐射鱼会怎样?
标签:
福岛核灾下毒人吃了辐射鱼会怎样?健康 |
分类: 保健养生(转帖) |

4月4日,日本盐釜,日本地震海啸发生20多天后,当地鱼市重新开张。日本厚生劳动省当日宣布,茨城县北茨城市平舄渔协从捕获的玉筋鱼中检测出放射性碘-131。

据悉,这些玉筋鱼是小型拖网渔船1日在北茨城市外海的水深11米处捕获的。这是首次从鱼类体内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超标。
《都市快报》报道,朱炳全指出,如果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太高,首当其冲的就是海洋生物的死亡,其次是基因变异。变异后又分为两种:一种即便存活下来,也会提早死亡;它们生殖的下一代,生存率也比较低。还有一种,将作为变异物种存活下来。它们难以修复损伤基因,模样就会和原先有很大的不同,简单来说是“畸形”——可能是块头特别大或样子奇特。比如,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后,当地老鼠的大小就呈现出反常态。
总的来说,此次核污水排放,主要的影响是改变日本海域周边海洋生物的基因和影响它们的繁育能力。对中国来说,近期对中国海域的影响可能比较小。因为核污水排放地在日本东海岸,面向北太平洋一侧,而中国东海、黄海在日本的南部。综合考虑洋流、风向、海洋稀释以及海洋自净能力、放射物质半衰期等因素,对中国海域暂时不会有影响。
朱炳全还指出,长期来看,核污水还将危害海洋生物的食物链。最快遭受损伤的是水母、海葵、海蠕虫等软体动物和浮游动植物,它们吸收放射性物质的速度超过有壳动物;接下来是鱼类,鱼类的食物主要是浮游动植物;而鲨鱼、鲸鱼等的食物,是一些体型小的鱼类。整个食物链环环相扣。
中国海域受影响的,也是远期海洋生物食物链的问题。即使中国近期会减少对日本海产品的进口,但是两国的贸易同样畅通。轮船进出口岸时要排放或加入压水舱内的海水,一些变异物种可能经压水舱被带到中国来。比如,中国的中华龙螯蟹(即螃蟹,在长江流域生长的又叫长江蟹)就是经来往贸易轮船的压水舱被带到了美国、欧洲等地,在当地繁衍。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全国委员,北美放射学会会员、邵逸夫医院章士正教授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看辐射量。东电说“核污水排放后,成人每天摄取附近海域的鱼和海藻,一年接受的辐射量也仅为0.6毫西弗”。人体接受辐射量的安全标准是5毫西弗以下,国内还没有超过5毫西弗以上辐射量的病例。
章教授说,近期中国的业内同行也在讨论日本核辐射问题,大家普遍认为对中国的影响比较小。
转自:http://society.stnn.cc/tufa/201104/t20110406_1536014.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