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与儿子陪老爸老妈逛世博。
因天热,我们下午五点才进场,不过陪70岁以上的长辈逛世博不用排队,每位老人可带一位随行。与上次逛世博相比免了排队之苦就轻松了60%以上,从理论上来说只要体力允许想进哪个馆就进哪个馆,不过热门馆(中国馆、台湾馆、德国馆、瑞士馆......)除外啊。此行总得感觉是:与其说是陪老爸老妈逛世博,不如说是沾了老爸老妈的光。从法国馆出来听到一个小伙子给家里打电话说排了8个小时队只看了两个馆,而我们四个小时看了六个馆。由此建议年轻人都带着家里70岁以上的长辈去看世博啊,这绝对是双赢(敬请老人记着带身份证,走不动的话最好自带轮椅。我们因傍晚进园,没有租到轮椅,老爸老妈逛得有些吃力)。
此行去了日本企业馆、法国馆、波兰馆、西班牙馆、比利时欧盟馆、摩纳哥公国馆。晚9点时各馆基本打烊,只好结束行程。六个馆中感觉最值得一去的是法国馆。
本次世博会,法国特地运来奥赛博物馆的7件珍宝,分别是:1.罗丹的雕塑《青铜时代》;2.米勒的《晚钟》;3.马奈的《阳台》;4.高更的《餐点》(又名《香蕉》);5.梵高的《阿尔的舞厅》;6.博纳尔的《包间》(又名《化妆间》);7.塞尚的《咖啡壶边的妇女》。7件国宝,保险总价超过九十亿元人民币,游人纷纷驻足与名画合影。版主感觉还是拍好珍品带回家慢慢欣赏比较有价值,遗憾的是尽管拍了不少,但因隔着橱窗有些拍得不甚清晰,有些角度有问题。

罗丹的雕塑《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创作于1876年,是罗丹依据真实人物塑造的男子裸体雕塑,手法写实。作品中的主人公左手握拳,右手扶头,面孔昂起作思索状。他轻轻地踮起脚,做出欲迈步向前的姿态。他的眼睛似乎带着朦胧的睡意,然而,他的身体是伸展的,整个雕塑充满了青春活力,意味着人类刚刚从蒙昧、野蛮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逐渐具有了清醒的意识,即将进入文明智慧的新时期。

米勒的《晚钟》
《晚钟》,油画,66*55.6cm,1859年作,现藏于巴黎奥塞美术馆,作者:米勒(法)(1814年-1875年)。《晚钟》是米勒定居在巴比松村后创作的优秀作品之一。它描绘了一个平凡而又耐人寻味的生活场景:一对正在田里劳动的青年农民夫妇,劳动了一天,当暮色降临大地的时候,突然远方传来了教堂里晚钟的声音,他们便站在那里,低着头,默默无语,完全沉浸在虔诚的祷告之中。这时大地一片宁静,只听得见晚钟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马奈的《阳台》
绘于1868-1869年间的“阳台”可以看出马奈是从传统中去寻求灵感。马奈的淑女头部没有用传统的手法造型,马奈画的头部看起来是扁平的,他并不想通过明暗的交互作用画出躯体的立体感。背景中的那位淑女连个像样的鼻子都没有。我们不难想像为什么在不了解马奈意图的人看来,这种处理方法好象十分幼稚无知。然而事实却是,在户外,在阳光普照之下,圆凸的形象有时确实看起来是扁平的,仅仅像一些色斑。马奈要探索的正是这种效果。结果当我们站在前面观看时,他的画看起来比任何一位前辈名家的作品都更接近现实。我们实际感觉自己跟那一组阳台上的人物对面而立。整幅画的总体印象并不是扁平的,恰恰相反,有真实的深度感。产生这一惊人的效果有一个原因是阳台栏的色彩鲜明。栏杆被画成鲜绿色,横切画面,全然不顾关于色彩和谐的传统规则。结果这道栏杆显行非常鲜明,突出于场面之前,场面就退到它后面去了。

高更的《餐点》(又名《香蕉》)
《餐点》创作于1891年高更到大溪地岛的最初几个月。画面前方错有致地摆放着一些热带水果和器物。画面后方则是三个入座的儿童,在室外更远处的院子里有一个形象并未明确描绘的大溪地女子。自然静物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失衡比例以及不和谐的色调在视觉上形成冲击。静物香蕉尤其通过张扬的形态和由珊瑚色到鲜红等颜色层次上的变化,凸显着一种异域风情,同时也表现出大溪地景致中所特有的奇异美感。画中的透视效果并非以传统的单一方式构成,而是由相邻色块的色差对比(这和博纳尔的装饰图纹也很类似),距离错觉以及指向某个透视灭点的静物位置来体现。

梵高的《阿尔的舞厅》
《阿尔的舞厅》是梵高在1888年秋天与高更合作完成的画作。两位画家风格交融的特点在作品中表现得相当明显,而这也是该作的一大特点。
画作的主题是Folies-Arlésiennes舞厅的一个节日之夜,这是两位画家经常光顾的一家舞厅。画中明显有受高更影响的痕迹,主要体现在谨慎地采用了综合与分隔的理念,这正是高更与Émile
Bernard一起生活在阿凡桥期间所采用的创作理念。另外,作品也融合了日式风格:重新采用水平线条,并且画作第一层次曲线与反曲线相互交错,线图式外观突出。图案色彩纯粹且反差强烈,让空间具有饱和感,并给人以恐惧感。而画中右侧的女性形象更是加剧了这种感觉,她仿佛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视线并传递着一种不安的情绪。透过这潜藏的不安,我们可以读出两位画家之间的紧张关系,梵高“南国画室”(L’Atelier
du Midi)梦想的破灭以及两人最终的分道扬镳。

博纳尔的《包间》
《包间》又名《化妆间》,是由法国画家博纳尔于1908年创作的画作。作品展现的场景是他们位于巴黎歌剧院主题为“现代”的包间,这是19世纪末非常受推崇的主题”。画中站立的是Gaston,其右手边是他的嫂子,左手边是他的妻子,而后方则是他的哥哥Josse。即便只是一幅定制的画作,博纳尔并没有把它当成一般习作来对待,而是加入了自己对构图以及色彩的思考,虽然Gaston
Bernheim对于自己头像一半被画布边缘截开显得很不乐意。在Gaston的两侧,博纳尔分别采用了两种对比色块。左边的明橙色使人物具有动感,而右边的暗红色则把人物完全隔离起来。画中各个人物之间没有任何眼神交流,而且透露着一种疲乏感,这一切无不让人联想起马奈的《阳台》。

塞尚的《咖啡壶边的妇女》
在《咖啡壶旁的女人》中,这位并不知名的妇人很可能是塞尚家族位于埃克斯附近居所的一名佣人。采用非知名人物为原型也表明了画家的原意并非创作一幅心理层面的画像,而是研究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结构。塞尚出色地实践了他的名言:“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表现自然。
”咖啡壶和杯子是圆柱体,坐着的人物呈金字塔形,门是方块体。尽管这些形状是规则的,但最终却让人感到不平衡和不稳定。尽管一些细节表现出画中人物的某些心理活动侧面(如腰带上打的结暗示细心),但对塞尚来说,衣服肖像是几个不同颜色构成的整体,既要有理性的安排,又要按照自然去处理。绘画是“大自然的平行和谐体”,他并非想要反映现实,而是要创造另一个现实。这种几何方式以及画家对传统透视法的随性表现方式,很快被立体画派发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