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我参加高考竟然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看着今天的语文试题,想起三十年前我考语文时的幸运,恍若隔世。
读小学、初中时没学过古文,文革开始那年小学四年级毕业就歇在家了,后来曾经“复课闹革命”重返校园,升到了初中,但也许是因为破四旧,古文也在被破之列吧,上初中后仍没机会学习古文,加之在初二时就离开学校到了部队,在革命大熔炉里好像也没有机会接触古文,因此,1979年的语文高考大纲中列出的古文要求还真是令我发愁:既没有老师也没有教材,之乎者也一窍不通......
在高考前夕哥哥来到军营帮我备战高考,看我古文基础实在太差,认为需要找高中老师点拨一下,就去市里的重点中学,找到了年近花甲的语文组组长,介绍了我的情况,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的是相互信任,帮助别人也不计报酬,组长当即答应为我补一次,高考前的两天他给我讲解了古文的一些基本知识,特别是逐字逐句讲解了两篇古文,幸运之神就在这时降临在我的头上,打开高考语文试卷,老师讲过的一篇古文赫然出现在考卷上
,12分的试题我得了11.5分,靠它?我挤进了大学之门。
1979年高考古文试题如下:
五、[这一题文科考生做,理工科考生不做]
给下面一段文言文加上标点符号,并译成现代语。(注意:1.译文要紧扣原文,不另添枝叶;2.译文要通顺。)
上(指汉高祖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各有差(高下不等)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笔下禽也
第五题参考答案
标点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译文:
汉高祖刘邦曾经随便地(“从容”二字不译,或译作“无拘束地”都算对)同韩信谈论将领们的才能,认为他们各有高下。刘邦问:“象我,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兵。”刘邦说:“对你来说又怎样呢?”韩信说:“象我这样的人,兵越多越好啊。”刘邦笑着说:“越多越好,为什么你会被我捉住呢!”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却善于统率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
细细看了一遍今年的作文试题汇总,感觉难度还是蛮大的。回想起三十年前我们考的改写作文,难度系数大约只有今年的10%吧?儿子曾经笑我们当年的考卷是小儿科,不过当我告他当年的录取率只有4%时,他对他老妈还是表现出一点点钦佩之情的......
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
|
作文题
|
|
作文题
|
全国Ⅰ
|
路径
|
全国II
|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的妈妈色盲小故事
|
北京卷
|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
上海卷
|
材料作文:郑板桥书法 |
重庆卷
|
我与故事
|
陕西卷
|
小动物学游泳而引发的评论
|
天津卷
|
我说九零后
|
安徽卷
|
生活给我智慧
|
湖南卷
|
踮起脚尖
|
四川卷
|
熟悉
|
广东卷
|
谈“常识”有关的经历和看法
|
江西卷
|
以圆明园兽首拍卖写议论文
|
江苏卷
|
品味时尚
|
湖北卷
|
站在____门口
|
浙江卷
|
以歌写文《绿叶对根的情谊》
|
山东卷
|
见证
|
辽宁卷
|
沈阳全民读书月
|
福建卷
|
这也是一种_____
|
海南卷
|
诚实善良
|
宁夏卷
|
诚信和善良
|
1979年语文试卷:六、作文
细读下面这篇文章,把它改写成一篇“陈伊玲的故事”。要求做到:
1.按原文内容写一篇以陈伊铃为中心的记叙文,不要另外编造情节,不要写成《第二次考试》的缩写,否则扣分。如写成诗歌、读后感之类,均不给分。
2.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注意材料的剪裁和组织。
3.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4.语言通顺,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5.字数以六七百字为好,最多不得超过八百字(包括标点),否则扣分。
6.注意书写格式,每个字占稿纸一格,每个标点也占一格。
第二次考试
声乐专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二百多名考生中,有一个二十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时的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年青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
那次公开的考试是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当陈伊玲镇静地站在考试委员会的几位声乐专家前面,唱完了冼星海的那支有名的“二月里来”时,专家们不由得互相递了递赞赏的眼色。按照规定,应试者还要唱一支外国歌曲,她唱的是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咏叹调,“有一个良辰佳日”。她那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惊动了四座。一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颔首赞许,在他严峻的眼光里,隐藏着一丝微笑。大家都注视着陈伊玲: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在众目暌暌下,这个本来从容自若的姑娘也不禁有点困惑了。
复试是在一星期后举行的。录取与否取决于此。它将决定一个人的终身事业。经过初试这一关,剩下的人现在已寥寥无几,而复试将在更加严格的要求下进行。本市有名的音乐界人士都到了。这些考试委员和旁听者在评选时几乎都带着苛刻的挑剔神气。但是大家都认为,如果合乎录取条件的只有一个人,那么这个人无疑应该是陈伊玲。
谁知道事情却出乎意料之外。陈伊玲是参加复试的最后一个人,唱的还是那两支歌,可是声音发涩,毫无光彩,听起来前后判若两人。是因为怯场、心慌,还是由于身体不适,影响声音?人们甚至怀疑到她的生活作风是否有不够慎重的地方!在座的人面面相觑,大家带着询问和疑惑的眼光望着她。虽然她掩饰不住脸上的困倦,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黯然无神,那顽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诉说的焦急,可是就整个看来,她是明朗、坦率的,可以使人信任的。她抱歉地对大家笑笑,飘然走了。
苏林教授显然是大为生气了。他一向认为,要做一个真正为人民所爱戴的艺术家,首先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各方面都能成为表率的人!这样一个自暴自弃的女孩子,是永远也不能成为有成就的歌唱家的!他生气地侧过头去望着窗外。这个城市刚刚受到一次严重的台风袭击,窗外断枝残叶狼藉满地,整排竹篱倾倒在满是积水的地上,一片惨淡的景象。
考试委员会对陈伊玲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陈伊玲的声音极不稳定、扎实,很难造就;另一种则认为可以让她再试一次。苏林教授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觉得重要的是造成她先后两次声音悬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果问题在于她对事业和生活的态度,尽管禀赋再好,也不能录取她;这是一切条件中的首要条件!
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苏林教授从秘书那里取来陈伊玲的报名单,在填着地址的那一栏上,他用红铅笔划了一条粗线。表格上的那张报名照片是一张朝气蓬勃、逗人喜欢的脸,小而好看的嘴,明快单纯的眼睛,笑起来鼻翼稍稍皱起的鼻子,这一切都象是在提醒这位声乐专家,不能用任何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
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至少眼前这个姑娘的某些具体情况是这张简单的表格上所看不到的。如果这一次落选了,也许这个人终其一生就和音乐分手了。她的天才可能从此就被埋没。情况如果是这样,那他是绝对不能原谅自己的。
第二天,苏林教授乘早上第一班电车出发,根据报名单上的地址,好容易找到了在杨树浦的那条偏僻的马路。他进了弄堂,不由得吃了一惊。
那弄堂里有些墙垣都已倾塌,烧焦的梁柱呈现一片可怕的黑色,断瓦残垣中间时或露出焦黄的破布碎片,所有这些说名了这条弄堂不仅受到台风破坏,而且显然发生过火灾。就在这瓦砾场上,有些人大清早就在忙碌着清理什么。
苏林教授手持纸条,不知从何处找起,忽然听见对面的楼窗口,有一个孩子有事没事地张口唱着:
“咪-咿-咿-咿,吗-啊-啊-啊”仿佛歌唱家在练声似的。苏林教授不禁微笑了:“这准是她家!”他猜对了,那孩子敢情就是陈伊玲的弟弟。
从孩子嘴里知道:他姐姐是个转业军人,从文工团回来的,到了上海被分配在工厂里担任行政工作。她是个共青团员,又积极又热心,不管厂里也好,里弄也好,有事找陈伊玲准没有错!两三天前,这里因为台风造成电线走火,烧坏了不少房子。陈伊玲为了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第二天刚好是她复试的日子,她说了声:“糟糕!”还是去参加考试了。
这就是全部经过。
“瞧,她还在那儿忙着哪!”孩子向窗外扬了扬手说:“我叫她!我去叫她!”
“不用了,请转告你姐姐,她的第二次考试已经录取了!”
苏林教授从陈伊玲家里出来,走得很快。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子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几乎犯了一个错误!这天早晨,有什么使人感动的东西充溢在他胸口,他想赶紧回去把陈伊玲的故事告诉每一个人。
作文题:陈伊玲的故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