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教授”被百度解释成“叫兽” 大学教授纷纷喊冤
30日,武汉理工大学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李教授试着在“百度百科”上查“教授”一词的解释时,被眼前“叫兽、脑残、教兽”字样的解释吓得目瞪口呆。
记者按照李教授所说的方法,在百度百科里输入“教授”二字。记者看到,在关于“教授”的“职业定位“
中,刚开始出现的第1条、第2条词条解释内容是正常的,没有被网民恶搞。但紧随其后的6个词条解释则出现了上图里的内容,如“解释3:教授专门指那种不学无术的、误人子弟的无良人士,民间称之为‘教兽’,意为教人成为野兽”;“解释4:教授也称为‘叫兽’,是指一群吃饱了没事干或正事一件都没干过却整天都在思考如何强奸民意的脑残。”
谁把教授“妖魔化”?披露大学教育内幕
有一位刚毕业的博士生,为大学二年级学生开了一门专业基础课,这天早上同学们到了教室,却怎么也等不到老师,也没有接到任何更改上课时间的通知。后来经过调查,这位博士不来上课的理由很充分:“我妻子感冒了,家里没人给她煮饭,我留在家里照顾她。”
如果说这种夫妻情深体贴入微的理由,还能得到学生们一点“理解”,那么那些“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教师则伤透了学生们的心。一些民办大学以及培训机构,用高薪到名牌重点大学寻找师资,并用这些学校一流师资的旗号去招揽考生,极大程度地分散了这些教师对自身岗位的精力投入。尤其是经济管理、人文社科、语言等学科专业的“优秀教师”,在社会力量办学中很是“抢手”。于是,不少教师在正常工作之余,还外出兼职,为各类社会办班上课、开讲座,为企业进行咨询等,干得比在学校里带劲多了。
“这不是张老师么!这么差的人,怎么也会在这里上课?”北京一名牌大学学生小李今年在校外报了一个语言学习班,准备来年考TOEFL。这是语言学习班第一次上课,可没想到,老师居然就是大学里的任课教师。
小李对这个语言学习班的质量开始有了怀疑。对于张老师,他是再熟悉不过了,全班同学没有不说他差的,上课永远板着一张脸,大家听着要打瞌睡,还没下课,就频频看表。小李对身边一个同学说:“老兄,准备和我一起去退款吧,这老师,我认识,忒差!”就在这时,课开始了。
“在上课之前,我为大家讲一段故事……”张老师满脸的笑容,让小李瞠目结舌。这一堂课,从开始到结束,课堂里笑声不断。而小李怎么也难以相信,一个老师,在校内外的表现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
回到宿舍,小李无法平静,他向同学们讲述今天的奇遇,直讲得室友们个个义愤填膺:“这个家伙太不像话了!他凭什么这么对待我们,对我们一点也不认真!”大家商议,准备奏他一本。
第二天,校领导收到一封信,信上的措辞让领导们感到深深的不安:“我们被老师给冷落了,老师们的心为什么不能放在我们身上,难道仅仅因为有校外的高额收入吗?学校为什么就不采取措施让他们的精力全部回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而付出呢?”
张老师是欧美文学博士。在学校领导找他谈话时,他脱口而出:“我愿意忍气吞声去上学校外面的课?我不愿意在学校里给学生上上课,然后一心一意做自己的学问?在我心中,是多么向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情景!”
“选择在大学任教,就是为了实现我的学术理想。可是,我必须面对现实。去年我儿子出生,父母过来照顾。没办法,我贷款买了一套房子,65万元,贷款45万元,每月还3500元。这几乎是我和妻子的全部工资收入。我不可能守着房子让父母、儿子、妻子喝西北风吧?所以就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去语言学校上课。这种课,上得越多,学生的评价越高,收入越多。为了钱,我必须认真对付。很多时候,上完外面的课回到家已经
10点多了,而第二天还要给校内的学生上课。在学校里,我有两个班的上课任务,还有论文指标,我很想上好课,我很想把论文做得漂亮,可是,一个月到手的工资不足2000元,在这个城市,这点钱能做什么?再这样下去,我似乎连家庭也将失去。学院要求我们去承接课题,可是我们这些一无背景二无资历的年轻教师,要承接到大课题谈何容易……”
张老师说:“记得第一次语言学校的校长发薪水时,我打开信封,是1.5万元。虽然事先约定了标准,但是面对这相当于学校半年多工资的讲课费,我还是忍不住一阵激动。什么教授,什么职称,能换来这样的收入吗?走出培训学校,我第一次选择打的回家。当冷风吹在我的脸上,我突然感到有些悲哀。当年那个意气风发,万般讨厌铜臭的我到哪里去了?但现在我已经习惯了,再干几年,我的房款就解决了。我想,到那时我会认真开始做学问。”
面对张老师的坦然陈词,校领导无话可说。所有预备好的道理,都显得苍白无力。 教授不愿意上讲台,上讲台的又不投入,这就是高校现实的教学状态。能不能让教师把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当然能。可是很多大学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显得底气不足。
一个普通的教师在一个语言学校兼职,一个月可以拿到1万元的讲课费。学校能拿得出来吗?又禁得了吗?近年来高校不同程度地为教师加薪,可是所谓涨只是相对于从前而言,涨过之后的工资并没有达到教师们所期望的水平。既然拿不出让人满意的薪水,就得体谅人家的生活压力,何况这钱也是辛苦加班挣来的,且没有因此“耽误”校内的课,学校凭什么去禁呢?再说了,真有必要禁吗?很多人认为,教师的能量不向社会辐射,其实也等于浪费。
大学的讲台上,如今是哪些人在为学生上课?
复旦大学孙莱祥副校长介绍,复旦大学给本科生开基础课的教授、副教授大约130名,也就是说,包括教授、副教授在内,仅有10%左右的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为学生上基础课,博士生导师给本科生开课的比例则更低。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学生大学期间的课程约五六十门,这五六十门中,由博士生导师开设的,一般不超过三门。根据调查资料,在多数高校,包括名牌重点学府,给本科生开课的教授比例都不到10%,有的重点高校中为本科生开课的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只有几十名,还有的高校中这一数字为个位数,给本科生开设基础课的博士生导师则更加少得可怜,一些高校不足5%。换句话说,真正为大学生上课的教师90%以上是讲师或者副教授。如果再深入分析,为大学生上课的,大多是青年教师①。(①《名师上讲台,一道世界性难题》,冰启,《上海教育》,2002年第1期。)
他们又是怎样给学生上课呢?
在大学里,一个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是通过课时数进行考核的,至于在这些课时数里完成的教学效果如何则很少有人关注。于是,不少教师是因为学校对其有教学工作量要求才勉强走上讲台的,他们教学工作的重心,不是如何革新教学方法,而是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完成教学工作量。不注重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不认真备课,不关心教学效果,不与学生交流沟通,导致“满堂灌、填鸭式”等早该被淘汰的教学方法依旧盛行,学生在课后很难找到教师答疑释惑。不少青年教师根本没有经过助教环节,没有接受教育培训就登上讲台。一位青年教师说,上课谁不会,把书本的内容挨着讲下去不就行了?
一项在大学里进行的随机调查显示,对本科教学质量,很少甚至只有个别学生表示十分满意;一部分学生即便表示基本满意,却仍对很多方面有着抱怨;还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在教师因素方面,排在最前列的是教师上课精力不投入。同学们戏说:“大家常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可我们的教师连‘钟’也不想撞。”
对于学生反映极其“恶劣”的教师,学校能将他请下讲台吗?在大学校园里,人们会不时听见学生对老师教学质量的负面反映,甚至有时会出现某班级同学集体签名要求换老师的现象,但是事情往往不了了之。学校领导反过来问学生,学校不是不想撤换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可是谁来接替呢?学校也有学校的难处呀!
某高校数学系55岁以上的教授占了教授总人数的60%;某学科教研组三年内将有一半以上的教师面临退休。由于缺乏优秀的年轻教师,高质量的新课开不出,同时由于老教师的阻力,“因人设课”的现象十分普遍,过时的、“老掉牙”的课却去不掉。师资力量的缺乏导致学校如能正常开课就已额手相庆,哪还顾得上什么教学质量,而对于一些纯粹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盲目上马”的“新兴学科”、“新兴专业”而言,就更是如此。
根据2001年的统计资料,由于高校大幅扩招,而教师队伍建设速度没能跟上学生规模扩大的速度,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处于严重的紧缺状态。目前,全国高校平均生师比为18.2∶1,教育部直属高校平均生师比为18.18∶1,其中,北京大学为11.2∶1,清华大学为18.2∶1,复旦大学为20.5∶1,上海交大为18.86∶1,南京大学为19.4∶1,西安交通大学为13∶1,浙江大学为20∶1。而国际研究型大学生师比通常为10∶1。①(①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在上海交大所作关于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报告,2003年12月7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收入影响社会地位。某一职业受到人们的青睐,收入待遇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让我们先用世俗的眼光来看看教授的收入。
在我国,教授曾经是令人十分羡慕的职业,不仅因为它代表着学富五车,更因为其收入十分可观。很多资料可以佐证这一点。据史料显示,1933年,大学教授的月薪一般在300银元左右,以1933年天津市美国面粉0.067元/斤、猪肉0.254元/斤计算,可分别买4477.6斤面粉、1181.1斤猪肉,是当时一般劳动者收入的几十倍。即使在建国初期工资普遍走低的大环境下,教授的相对收入还是相当高的,并且逐年上升。自1952年至1957年,高校教授最高工资与机械行业工人最高工资之比,由2.4∶1上升至3.2∶1,明显超过1933年大学教授最高工资与低于助教职称的其他教学人员最高工资的比率(3.06)。①(①《教授“身在曹营心在汉”高薪正在走进大学校园?》,陈乐一,《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9月18日。)
教授待遇的变化基本上始于1957年的“反右”斗争,教授,包括其他脑力劳动者的收入不管是相对水平还是绝对水平,都呈下降趋势。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脑体倒挂”、“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是当时的鲜明写照。此后,知识的价值逐渐得到认同,但是,教授的收入水平并没有提高。直到1999年,很多高校教授的月薪仅仅为2000多元。于是,1999年前,到处流传着这样的论调:“教授教授,越教越瘦;有心爱国,无钱买肉。”“穷得像教授,傻得像博士。”“……九等人,是教员,海参鱿鱼认不全……”“有能力的去经商,有出息的去留洋,有本事的进官场,不三不四的教书匠。”“……十等人,教书匠,推销次品(这里‘次品’一词是双关语,兼指知识和商品)是榜样。
”“……八等公民是教师,上课下海全不迟……”
1999年,高校教师的收入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在北京和上海地区,大多数教授平均每月可拿到五六千元。这样的收入水平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可以算“中等偏上”,但这是以整个中国社会为参照的,而且,这是教授的收入,并不是一个普通教师的收入。据人力资源网站中华英才网(ChinaHR.com)2003年所作的第六期“英才薪资指数”调查报告,上海平均年薪49180元,深圳平均年薪47943
元,北京平均年薪46611元,广州平均年薪41377元。一般而言,在高校中,只有拥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拿到这样的收入。
教授们不敢与周围相比,也不敢与过去相比。目前的收入水平相较于过去,只有四个字,“实在太低”;与“
国际水准”、海外同行相比,也是四个字,“依旧很低”。“这两年大家在说教授涨工资,好像内地高校教师的工资很高了,这是假象。”一位长江学者说。他现在的收入算是很“高”了,长江学者每年领取教育部津贴10万元,学校津贴10万元,另外还有较多的基金和其他配套待遇。可是有他这样待遇的教授并不多。而在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一个普通讲师每月的工资是5万港元,每个人每年的科研经费100万港元,而且有自己的实验室。就平均而言,在涨工资以前,内地教授月工资相当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月工资的1%,涨工资以后,也不过百分之几。
年轻的教师不会奢求与国际水准接轨,也不敢梦想教授的待遇,他们只能务实地与周围同龄人相比。在各高校,年轻人目前的待遇仍然很低。相当部分拥有博士学位、副教授职称,年龄在35岁以下的教师,平均年收入不足4万元,这尚未达到很多热门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起薪水平。一位长江学者告诉我,他为了让大家心态平衡,把学校配套给他的10万元拿了出来,作为对课题组内两位青年教师的补贴。他说,他们干得比我辛苦,各方面都需要钱,拿的却比我少得太多,这样下去积极性维持不了多久。采取这种做法的长江学者并不是个别。而有意思的是,教育部推出长江计划,其本意是创造条件,让正处于出成果黄金时期的年轻人能够稳定下来,安安心心在校园里做学术,争取出大成果。
很显然,从物质待遇条件看,今天的大学对青年才俊还构不成强烈的吸引力。
摘自:《大学有问题》 作者:熊丙奇
http://culture.ifeng.com/popular/leisure/200901/0106_4092_955071_4.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