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儿子高中读的是省城最好的学校,但却不是老师眼里的优秀学生,甚至是令大多数老师头痛的学生,是一个现行教育体制的叛逆者。他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刻苦钻研,对兴趣不大的科目放任自流,无视现行的高考制度,我行我素。幸运的是在三年高中寄宿学习生活中老师尽管看不惯他,但还是承认他有与众不同的长处,没有打压他、没有过多地批评他,最多就是不管他,甚至有些放弃他,但还是给他留下了很大的成长空间。另外,由于儿子性情随和,知识面广,网络游戏打得好,长得也算帅,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同和喜欢,大家都称儿子为“酷哥”或“博士”,这个温暖的班级保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待以后有时间我会把儿子的成长经历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下面一段文字是儿子的班主任接受《人民教育》记者访谈时的一段话:
2006年10月22日是个星期天。傍晚,二中的校园里来了一位贵客——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发现者詹姆斯·沃森博士。
第一次与诺奖得主面对面交流,学生们很激动。
有学生问:“是什么使您一生致力于生物学研究?”
“好奇。”沃森回答说,“小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直到20岁,我才发现自己还有点聪明……”他的风趣引来一阵笑声。
“您认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最应该做些什么?”
“不要做太困难的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可以了。”
......
大师的话。让校长和老师们思考良久。
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成长方式,有他独特的发展过程,高中阶段的学生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每一种可能,都应该受到尊重。特别是,当学生偏离了师长事先设计好的路线,就更需要教育者的理解和包容。
在赵老师班里,就有一个很特别的学生。
这个学生的考试成绩很不好。他上课从来不听讲,常常打瞌睡。晚自习时别人都在复习功课,他却总是埋头看课外书。
他在看什幺呢,有一次赵老师凑近一瞧,竟然是《资本论》!
学生的妈妈对赵老师说,儿子是个“另类”,对历史和经济学很感兴趣。他经常半夜起来,在院子里对着星星发呆,像是在思考什么。
而同学们则反映,他知识渊博,幽默风趣,能打一手漂亮的网球,号称“酷哥”。大家都喜欢跟他做朋友。
真是个奇怪的学生!他不是不爱读书,只是不爱读那些不感兴趣的书;不是不爱思考,只是不愿去思考那些不感兴趣的问题。
“在我以前工作的学校,这样的学生属于严重的‘问题学生’,会被打入另册。调入杭州二中之后,我的观念改变了很多,我感觉自己能理解他。”赵老师说。
“终究来讲,还是要以人为本,人的成长是最重要的。只要他身体健康、对生活充满激情,只要他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到了社会上就一定能成人。”
“学习成绩没有那么重要,说明不了太多。很多有成就的人,在学校里成绩也不好。”
在课堂上,赵老师允许他做自己的事,还给他推荐了一些有价值的书,并去做其他老师的工作,让他们不要过度干涉他。赵老师还与着急的家长沟通,让他们不要放弃孩子,要顺应孩子的发展方向。
赵老师相信,学生在他所感兴趣的领域,一定能学好。
果然,学生没有辜负她的期望。现在“酷哥”在加拿大读书,发展得非常好。他已经进入著名的多伦多大学读自己喜欢的专业(Commerce)。
“为什么一定要他的分数呢?在分数之外有更值得重视的东西。”赵老师说,在任何学校、任何班级,总是有一些学习成绩落后的“个性”学生。在杭州二中。他们有一个更宽广的自主发展空间。他们与其他的学生一样,有阳光、自信的青春面庞,有一样活跃的身影,一样健康的心灵。
摘自:《人民教育》2008年第10期:以大气成就大器
http://www.jszjzx.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2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