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鉴赏几首关于树的爱情诗

(2007-05-11 21:38:05)
标签:

感悟随笔

                         

 

鉴赏几首关于树的爱情诗

                                

 

    古往今来,爱情总是被人们咏叹,讴歌.在诗的世界里,爱情更是永恒的主题。在浩如烟海的爱情诗王国,有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一些诗人不约而同地把“树”作为了表达和咏赞爱情的主体意象。鉴赏这些诗的同时,对这一现象进行探究,对于写作教学和研究不无裨益。本文通过鉴赏当代诗人舒婷、陈金男、薛卫民的《致橡树》、《杨柳》和《两棵树》,寻求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比较一下这三首诗表达的主题。

舒婷的《致橡树》发表于1979年4月的《诗刊》,现已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致橡树》以鲜明而生动的形象否定了依附式的爱情模式,张扬了女性自尊、自立的人格精神,歌颂了既互相独立,又互相扶持;既珍视自己,又尊重对方的伟大而坚贞的爱情。可以说, 《致橡树》是一篇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书。

     台湾诗人陈金男的《杨柳》表达了相爱的人希望能走到一起的强烈愿望和巨大的障碍使他们不能相聚的无奈和愁苦。

    “在我们中间隔着一条宽广的河流”,这“宽广的河流”便是无法逾越的鸿沟横亘在男女恋人之间,使得他们难以走到一起.“ 水涨水落/也不能使我们更接近/只是在月明河清的时候/默默弯腰画着彼此的姿容”“若是风不来/我们只好说给水听”,这些都透出了相爱却不能相聚的无奈,何其真切!“而我的愿望岁岁年年地/幻想能够/潜过这宽广的河流/用我的手/触摸到她不经心伸过来的/一条虚根”.不能走到一起了,便只能幻想触摸到她的“一条虚根”,而且是“不经心伸过来的”。相思之苦何其深啊!为什么是“不经心”的呢?不是她不愿,不是她矜持,而是在巨大的“河流”下是不能有意识地这样做的.外界的阻碍多么强大!

    薛卫民的《两棵树》发表于1985年的《诗人》杂志,表达了一种爱情的理性。

    “我们没有动/我们没有再走到一起”,可以想见,他们曾走到一起过,是某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使他们没有再走到一起。“你有你的惊蛰/我有我的雨季”“我有一个害怕蜜蜂的五月”“你有一只沉船在海底”“你有你的蓝天/我有我的土地/各有各的空间”.原来,各有各的隐痛,也各有适合自己发展的不同空间,如果真正走到一起,就可能彼此遭到毁损,因此,必须保持着距离.相知相爱,但不能走到一起共同生活,只好“遥遥相望”,这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遗憾,令人扼腕叹息。作者写出了这种微妙而复杂的人生情态,不能不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爱是需要理性的,否则,可能就是毁灭;没有结果(婚姻)的爱情同样美好而值得珍视。何以说他们是相知相爱的呢?因为“百年之后/几个孩子会发现/——有两棵树的年轮/竟能重合在一起”.这是何等凄美的情景!在自然界,没有两棵树的年轮是能重合在一起的,而他们的年轮却能重合在一起,难道不是心灵契合,爱得铭心刻骨的结果吗?

   《杨柳》写的是外界的障碍,使得相爱之人渴望走到一起而不能,而《两棵树》写的是能走到一起而理性地“不为”。人类的爱情生活中难道不是有无数这样的故事吗?

    这三首诗,同样是以树来象征爱情的主体,但我们可以看出其主题是不同的。三首诗表达着爱情的不同层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它说明:同样的意象是可以有许多不同主题的。它需要诗人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发人所未发”才是至高境界.

现在来看看在艺术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这三首诗有许多特点是相同的:

    第一,都以一人称倾诉式表达.这种方式亲切、柔婉,如恋人的窃窃私语,使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和谐统一。

    第二,都有着委婉、细腻、真挚的风格,且意境优美.《致橡树》和《两棵树》中“你有你……我有我……”的句式,把相爱双方的特点通过对照很细腻地表现出来;《致橡树》中“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杨柳》中“若是起风,我们絮絮叨叨的托风转信”,《两棵树》中“就这样遥遥相望……”都创造了一种“心心相印”的美好意境。《致橡树》中的“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风”、“雪”、“霹雳”、“雾霭”、“流岚”、“虹霓”,《杨柳》中“河流”、 “风”、 “水”,《两棵树》中的“路”、“沉船”、“红帆”、“晨曦”、“蜂针”、“风”、“云”、“雨”、 “季节”、“年轮”等都有其特定含义,这些意象既委婉地表达了思想,又产生了美妙的意境。

    第三,都以树为爱情主体意象,使得相爱双方的形象和关系十分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为何大多选择树为主体意象呢?其一,这是文化传统习惯使然。我国自古就有以柳枝表依依不舍之情的习俗,以树为意象,很容易获得一种认同感。恋,便是依依不舍啊!;其二,树的整体形态与人相似,用它象征人就有比较鲜明的形象感;其三,树的干、枝、叶、花、果更能表达爱情中的丰富内容,使爱情表达中的指向有更多的物质依托,因而树是爱情诗中比较恰切的意象。

    但《致橡树》与其他两首诗的语言风格又略有不同。《致橡树》比其他两首诗的语言略显刚性,因为它要表达对世俗爱情观的否定,对新的爱情观的执着追求,语言必须有一定力度,“绝不”、 “也不”、 “不, 这些还不够,我必须……”就是这一特点的体现.

    《致橡树》、《杨柳》和《两棵树》不失为爱情诗中的精品,通过对比鉴赏,不仅能让我们较为广泛地领略到爱情诗的意蕴,进一步理解《致橡树》的艺术特色,更能让我们了解诗歌表达中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作文周刊>>

附:《杨柳》、《两棵树》
                 两 棵 树  

 

                     薛卫民

 

                我们应时变成了两棵树

                不管路

                怎样殷勤地延来伸去

                ——从你的脚底,到我的脚底

                我们没有动

                我们没有再走到一起

 

                你有你的惊蛰

                我有我的雨季

                你知道

                我有一个害怕蜜蜂的五月

                我知道

                你有一只沉船在海底

 

                我不会做红帆

                再驶进你平静的晨曦

                你也不会当蜂针

                再去刺醒我已眠的记忆

 

                你有你的蓝天

                我有我的土地

                各有各的空间

                是的

                为你的常青

                为我的葱绿

                我们需要距离

 

                就这样遥遥相望……

                我们不会把风

                望得吹乱了季节

                我们不会把云

                望成淅淅沥沥的秋雨

                百年之后

                几个孩子会发现——

                有两棵树的年轮

                竟能重合在一起

                    

                        ----选自<<诗人>>杂志

 

                    

                 杨  柳

 

                  陈金男

 

                 我们是一对

                 对望的杨柳

                 在我们中间

                 隔着一条宽广的河流

     

                 水涨水落

                 也不能使我们更接近

                 只是在月明河清的时候

                 默默弯腰画着彼此的姿容

                 若是起风

                 我们絮絮叨叨的托风转信

                 若是风不来

                 我们只好说给水听

                 执意的相信 那些话

                 会在下游某处聚首交流

                 而我的愿望 岁岁年年地

                 幻想能够

                 潜过这宽广的河流

                 用我的手

                 触摸到她不经心伸过来的

                 一条虚根

 

----选自《台湾当代爱情诗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诗:朝圣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