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刻舟求剑与1300点

(2006-02-22 09:40:17)
刻舟求剑与1300点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刻舟求剑的故事。相信每个人在听到这个故事后,都会笑这个楚人的愚钝。但在今天的股票市场,我仍然发现这个故事在以不同的方式重复演绎。

市场又到了1300点。自然,很多的资金又开始撤出市场,希望落袋为安者有之,希望做差价者有之,什么都不希望而随大流者有之。但选择离开这个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有必要仔细思考一下这个市场今年运行的新特点。

首先,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已与国际市场接轨,同类股的估值指标与某些新兴市场,如印度市场相比,已低了很多。一些指标股如中国石化,在考虑了股改因素后,与H股相比,价格已出现折价。因此,我相信从今以后,A股市场与H股市场乃至香港市场的联动将大大增强,两个市场出现走势明显背离的可能性大大缩小。中国的资本市场在估值水平大幅下降和市场结构性矛盾逐步得到解决的背景下,正加速融入全球资本体系。因此可以说,如果香港的H股不出现大跌,则A+H指标股出现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就不大,则A股出现大跌的可能性就很小。在全球流动性充斥和资本向亚洲,特别是向中国市场转移的大背景下,我认为,今年H股出现大跌,进而拖累A股市场的概率不大。

其次,今年的市场与往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投资热点很多并有梯次的展开,使全年市场都会保持活跃。以前A股市场的上升行情,往往突出一条主线,也就是说某一类股票引领了市场的上升。一旦这类股票涨升乏力,则行情就告一段落。如2003年11月至2004年4月,市场上升的背景就是投资品行业业绩的大幅上升。随着宏观调控的展开,投资者预期投资品行业利润可能出现下滑,则行情也就嘎然而止。在随后的熊市里,以贵州茅台,海油工程和云南白药为代表的二线蓝筹股受到市场的追捧,在2004年余下的时间里和2005年上半年,这类股票成为所有反弹行情的主要力量,一旦这类股票达至阶段性高点,则反弹行情也就结束。但本轮行情上升以来,我们发现,引领市场上升的没有一个明显的主流板块,或者说,市场的主角出现了多个。石化股在私有化和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背景下,首先启动。然后,房地产股和银行股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持续走强,有色金属和其他资源类股票在全球商品价格大幅扬升的支持下走出井喷行情,大盘股在股改和权证超额收益的刺激下也得到部分资金的追捧。其他的如3G概念,电网和铁路投资,环保和循环经济,资源的提价等也给不同的行业带来了投资的兴奋点。正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而我们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里很多的概念和题材,不仅能够大大改善某些相关行业上市公司的竞争环境,而且具有相当的持续性。在今年乃至明年,各个题材将有梯次地转化成刺激相关股票股价上升的实质性利好,并且这些转化与市场指数的位置没有相关性。比如,水的价格提升,3G启动,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调整,等等,和大盘运行到1300还是1500毫无关系。因此,相关各股的投资机会也就脱离股票市场的总体运行轨道。比如说这几天,很多技术派人士认为市场会调整了,但中石化系的私有化的启动,使市场迟迟不下跌,而当齐鲁石化等股票价格到位后,受到宝钢等上调钢材价格的影响,钢铁股又出现久违的上升行情。谁又知道,明天是不是信息产业部有会宣布3G启动?或者中国银行香港市场上市有会引发对中国银行的投资热情?何时何地何公司会发生跨国购并从而引发同类股的价值重估?更何况,某些题材,如电网和铁路建设,会给上市公司带来长期的持续性的盈利改善。所以,身处这样一个市场,淡化对指数的关注而更多考虑持有何种股票,就成为明智的选择。

第三,主流板块上升的国际化背景。比如,银行股的启动,与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在香港市场受到追捧关系密切。有色金属和其他资源类股票的重估,受到了国际同类股的强劲走势的深刻影响。地产股的动力则部分来自香港地产股的持续走强。总之,年轻的中国资本市场仍缺乏自信,很多热点板块的走势,往往是得到国际同类股票走势的指引并略有滞后。另外,目前A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QFII也成为A股投资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基金和保险资金的掌控者也多有国际化背景或视野,某些海外产业购并资金在A股市场的逐步活跃,更是为我们带来了国际投资者评估A股投资价值的新鲜视角。因此,我们在判断A股市场的涨跌时,不得不更多观察和评估国际市场股票走势的影响。中国A股市场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市场,所以,封闭的思维方式已不再适用。

正因为我们的股票市场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认为1300点是顶或者1000是底的投资者,就像刻舟求剑里的楚人一样,陷入了用静态的观念判断动态的事物的思维误区。所谓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市场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则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要相应的发生变化。否则,真的要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