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都寺剪影

标签:
杂谈 |
分类: 风水考察研究与实作 |
云都寺,因有前人留题“三口明塘九颗珠,谁人识得云都寺,三个阁老九尚书”而闻名一方。近年来,众多阴阳家也闻风而动,前去考察者络绎不绝。但关于脉穴,目前都没有得到一个同一认可的结论,却又几乎各个都认为,只有自己才识破真相,掌握了真理,其他都是傻逼。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莲花地。
一朋友的祖地在云都寺,正值年祭,遂邀我一同前去,一睹云都真容。天气太热,时间短暂,无从细心全面考察,只得记录下大致印象,不发表任何意见。
在向上遥望云都寺主峰。
正前方,主峰左肩下发一脉,平地而凸,相对雄厚,大多数人认为此为主气,为“莲花芯”。此莲花芯上,很多人千方百计购地葬祖于此,朝向拍摄时所站在之山。多数为亥巳向,兼壬。
所站在之山头,为一个独立饱满土山,四山围聚。但地势最为低洼,虽独立端庄饱满,却因为不能高凸而不显眼。

拉拢镜头看主峰。


侧看“莲花芯”

站在“莲花芯”上回看主峰。
往前看,因为树木张著视线,看不出去。

站在“莲花芯”边缘回看主峰。

“莲花芯”发脉的高处半山腰,有一平台。平台中有一古墓。据说被盗过两次,暴尸在外,尸未腐朽,下面一庄户老头看不过,两次又都给其葬回原墓了,善哉!
上方平台处再左移一些,就是云都寺古庙所在,朝向左面。天气太热,没走上去看。

这平台的青龙肩头。

青龙抬头,起一圆砂。余气环护此平台。

平台边看明堂左前方

平台上看正前方,亥山巳向。
这个平台下发余气,即是当地众信之所谓“莲花芯”所在。
此平台朝前所见罗城,层层叠叠,环绕围聚,即众人所言之莲花花瓣。

平台看右前方。

右面白虎方。
这个平台所在,地势虽高,却入首雄壮,铺粘吐唇,藏风聚气,可为佳域,但随行的朋友又说,众人皆认为此地为好地,然福薄者,不敢葬之。问之:何知福薄福厚?福薄者葬之又如何?哑然。
本来,既然是考察,就应该去这个白虎肩头所在仔细查看下,因为那里疑为主峰正脉下抽所过之所,隆起隐隐。同样因为天气太热,时间太紧,没去。再者,凡葬过先人于“莲花芯”者,都坚信自家已占得真龙气脉,如此心迹朋友也不能免俗,如再发现不同意见,乃败兴之事,如何为之?
这次匆忙之行,我也没能确定,留题所言之“三口明塘”何在,“九颗珠”又何在?你看见了么?
当然,如果站到更高位置的云都寺古庙位置看,应该是可以看到的。但那样的“三口明塘九颗珠”,对这个所谓的莲花穴,还有实在的意义么?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莲花地。
一朋友的祖地在云都寺,正值年祭,遂邀我一同前去,一睹云都真容。天气太热,时间短暂,无从细心全面考察,只得记录下大致印象,不发表任何意见。

正前方,主峰左肩下发一脉,平地而凸,相对雄厚,大多数人认为此为主气,为“莲花芯”。此莲花芯上,很多人千方百计购地葬祖于此,朝向拍摄时所站在之山。多数为亥巳向,兼壬。
所站在之山头,为一个独立饱满土山,四山围聚。但地势最为低洼,虽独立端庄饱满,却因为不能高凸而不显眼。

拉拢镜头看主峰。


侧看“莲花芯”

站在“莲花芯”上回看主峰。
往前看,因为树木张著视线,看不出去。

站在“莲花芯”边缘回看主峰。

“莲花芯”发脉的高处半山腰,有一平台。平台中有一古墓。据说被盗过两次,暴尸在外,尸未腐朽,下面一庄户老头看不过,两次又都给其葬回原墓了,善哉!
上方平台处再左移一些,就是云都寺古庙所在,朝向左面。天气太热,没走上去看。

这平台的青龙肩头。

青龙抬头,起一圆砂。余气环护此平台。

平台边看明堂左前方

平台上看正前方,亥山巳向。
这个平台下发余气,即是当地众信之所谓“莲花芯”所在。
此平台朝前所见罗城,层层叠叠,环绕围聚,即众人所言之莲花花瓣。

平台看右前方。

右面白虎方。
这个平台所在,地势虽高,却入首雄壮,铺粘吐唇,藏风聚气,可为佳域,但随行的朋友又说,众人皆认为此地为好地,然福薄者,不敢葬之。问之:何知福薄福厚?福薄者葬之又如何?哑然。
本来,既然是考察,就应该去这个白虎肩头所在仔细查看下,因为那里疑为主峰正脉下抽所过之所,隆起隐隐。同样因为天气太热,时间太紧,没去。再者,凡葬过先人于“莲花芯”者,都坚信自家已占得真龙气脉,如此心迹朋友也不能免俗,如再发现不同意见,乃败兴之事,如何为之?
这次匆忙之行,我也没能确定,留题所言之“三口明塘”何在,“九颗珠”又何在?你看见了么?
当然,如果站到更高位置的云都寺古庙位置看,应该是可以看到的。但那样的“三口明塘九颗珠”,对这个所谓的莲花穴,还有实在的意义么?
前一篇:奇特的坤造
后一篇:前人施慧眼,我辈练脚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