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小学入学规则

标签:
新加坡小学入学规则教育 |
分类: 留学新加坡 |
我的房子在富人区,旁边就是古吉芝麻小学,估计也算是不错的小学(重点小学),前两天无意发现学校门口的告示,关于入学规则,非常有趣。和国内找关系交择校费的套路不同:
(我现在的住所)
小一新生入学登记
第一组:儿童本身是新加坡公民或新加坡永久居民
第一期 儿童有哥哥姐姐目前在该校就读
(此期登记的儿童都会获得学额)
第二A(1)期:儿童的父亲或母亲的该校的校友,并在2007年6月30日以前成为该校校友会的成员,或者父亲或者母亲是该校咨询委员会或者董事会的会员。
第二A(2)期:儿童的父亲、母亲或者哥哥姐姐必须曾在该校念书,或者父亲或者母亲是该校的教职员
第二B期:儿童的父亲或母亲在2007年7月30日以前加入学校成为家长义工,并在2008年6月30日前为学校提供了至少40小时的志愿服务;或者父亲或母亲是与学校有直接联系的教会/宗乡会馆成员,并受到教会/宗乡会的认可;或者父亲或母亲受认许为活跃的社区领袖。
第二C期:儿童不属于以上登记期,或者在以上登记期间却无法得到学额
第二组 儿童本身不是新加坡公民或新加坡永久居民
注:在任何一个登记期里,报名人数一旦超过学额,校方将根据以下条件抽签
1、儿童住家在距离学校1公里的范围
2、儿童住家在距离学校1-2公里的范围
3、儿童住家在距离学校2公里以外
第二A(2)剩下的学额,50%给B期,50%给C期的新生。
实际上从上到下就是一个优先级,哥哥姐姐在学校就读那当然就不用再动脑子了,反正父母条件都一样,后面的条件就是比父母和学校的关系了,校友当然就证明爷爷奶奶曾经符合条件,董事会或咨询委员会或者教职工当然关系更猛了,没有关系靠什么啊?
后面的优先级显示,没有关系就多出力气了,主要是靠做义工,或者在教会、宗乡会、社区做贡献,这也挺好,公益事业是需要一种激励机制才能更加长久的运行的。实在没什么可比的,家里学校近也是一个优势,这样更能节约学生和家长的时间精力嘛!
从入学规则中我们没有看出一点对于小学生的要求,是啊,人家才是孩子,有什么可比的,小学教育是个开端,大家都是一张白纸,要靠学习家长共同教育来描画美好未来的。我们是否也可以参考一下这样的规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