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耳鼻冢:不能遗忘的民族伤痕

(2025-09-12 07:25:54)
标签:

历史

文化

随笔

杂谈

分类: 窥史议政
耳鼻冢:不能遗忘的民族伤痕
日本京都丰国神社埋藏着朝鲜人与明军将士耳鼻的坟茔——耳(鼻)冢
 

 
耳鼻冢:不能遗忘的民族伤痕
 

       这是一段不能遗忘的历史记忆,这是一个应该永世记住的民族伤痕。
       在距日本国京都市“丰国神社”约一百米处,有一个埋藏着大量朝鲜人与明军将士耳鼻的坟茔,叫“耳(鼻)冢”。这里埋葬着朝鲜人鼻十八万五千七百三十八个,大明人鼻二万九千十四个,共计二十一万四千七百五十二个。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有近三万明军亡灵掩埋于此?而且死的那么凄惨?
       四百余载的风烟,在京都的土地上凝结成一座沉默的丰碑 —— “耳鼻冢”。这是一座承载着无数血泪与屈辱的坟茔,它掩埋的不仅是数万明军将士的耳鼻,更是一段被多数中国人遗忘的历史记忆。       

       1592 年,日本战国时代枭雄丰臣秀吉的铁蹄踏碎了朝鲜半岛的宁静。他妄图以朝鲜为跳板,进而侵略中国明朝,实现其征服东亚的野心。朝鲜国王李昖向宗主国明朝求援,万历皇帝毅然决定跨江援朝。这场持续七年的战争,史称“万历朝鲜之役”,又称“壬辰卫国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明军将士们用血肉之躯抵御着日本的侵略狂潮。他们远离家乡,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据《朝鲜物语》记载,仅被日军残暴割下的明军耳鼻就达 29014 个,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忠魂的牺牲。这些耳鼻被日本侵略者带回日本,集中掩埋在京都的土地上,形成了这座令人痛心的“耳鼻冢”。(注:丰臣秀吉在侵攻朝鲜时统计对方战死者数量的最简便单位是所劓之“鼻”,但据说因“鼻冢”的名称不甚典雅,所以将“鼻冢”改唤作“耳冢”)
       “耳鼻冢”不仅仅是一座坟茔,它是日本侵略野心的铁证,也是中韩两国共同的历史伤痕。对于朝鲜半岛的遗民来说,它是他们先辈们遭受的苦难的象征。四百多年来,他们从未停止过对先灵的祭奠。每一次在“耳鼻冢”前的跪拜,都是对这段历史的铭记,都是对那些在战争中遭受苦难的先辈们的缅怀。
       然而,对于多数中国人而言,对这座坟茔却异常陌生。我们熟知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却未必清楚这场战争中明军的具体牺牲;我们记得抗倭英雄戚继光,却可能不知道还有无数将士将生命留在了朝鲜半岛的战场上。这种遗忘,是一种对历史的疏忽,也是对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不公。据朝鲜史料记载:“朝鲜人来贡之时,到冢下,诵祭文而吊之,哭泣日:此辈是输死报国者也”。如此祭吊活动,朝鲜人年复一年,似从未衰歇。据中国学者亲眼目睹,2001年7月27日,在日的韩国人和往年一样,在“耳(鼻)冢”现场例行了“耳•鼻冢慰灵祭”。其悲怆凄绝的场景,今犹历历,让笔者难以忘怀。只是,往祭明军亡灵者,却极少有中国人!


耳鼻冢:不能遗忘的民族伤痕
描画1592年史称“万历朝鲜之役”(又称“壬辰卫国战争”)的绘画作品
 

       令人愤慨的是,如今“耳鼻冢”竟被日本政府列为国家史迹,成为观光景点的一部分。把“耳鼻冢”当成一处普通的观光景点,本质上是一种对历史的“二次伤害”。
       其一,它把战争罪行“日常化”。当年日军为了报功,割下朝鲜和中国士兵以及无辜平民的耳鼻,用盐腌了运回京都堆成坟丘。这不是普通的“古迹”,而是一处集体暴力与侮辱的物证。今天若只在冢前竖一块轻描淡写的说明牌,再配上一句“丰臣秀吉时代遗迹”,就等于把血淋淋的暴行稀释成一段可供拍照打卡的“历史趣闻”,让加害叙事在游客不经意的快门声里被悄悄淡化。
       其二,它把受害者记忆“景观化”。四百年来,朝鲜通信使、韩国独立运动者、在日朝鲜人不断来此焚香、哭泣、抗议,把耳冢变成跨越国境的“创伤现场”。如果日本继续把它包装成“丰国神社周边顺路一游的景点”,就等于把别人的伤口当成自家花园的布景。
       其三,它把反省契机“消费化”。 耳冢其实可以成为一部打开东亚和解之门的“教材”:让加害国国民直观感受战争残酷,让被害国国民看到邻国社会内部也存在批判声音。然而一旦进入“观光产业链”,真正的思考与对话空间被消费快感挤占殆尽。


耳鼻冢:不能遗忘的民族伤痕
日本京都丰国神社耳(鼻)冢的摄影图片
 

       这一现状不仅引发了在日朝鲜人的强烈抗议,更应让我们反思:当历史遗迹变成观光资源时,如何守护其中蕴含的伤痛记忆?当他国在铭记这段历史时,我们是否也该重新拾起这段被淡忘的过往?“耳鼻冢”的存在,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日本曾经的侵略野心,也映出了我们对历史记忆的疏忽。它提醒着我们,每一个牺牲的生命都不应被遗忘,每一段抗争的历史都值得被铭记。那些长眠异乡的明军将士们,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牺牲,不应该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
       历史从不会因遗忘而消失,记忆却会因忽视而模糊。“耳鼻冢”的存在,是对我们的无声叩问:在追逐未来的同时,我们该如何安放过去的记忆?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中,藏在每一个人对这段被遗忘的抗倭史的重新认知里。我们不能让“耳鼻冢”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历史名词,而应该让它成为我们心中的一座丰碑。当更多中国人踏上这片土地,在“耳鼻冢”前献上一束鲜花时,这段沉睡的历史才能真正苏醒,那些长眠异乡的明军将士的忠魂,才能得到真正的告慰。
       铭记历史,并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中汲取教训,珍爱和平。只有铭记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才能让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献出生命的英雄们牺牲不再白费。让我们共同铭记“耳鼻冢”这段被遗忘的历史,让这段历史成为我们民族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在我们的土地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