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上海南京东路景象老照片
(图源网络)
上海人多从哪里来
——“闲话上海”之一:移民
我们这一代人,一生中经常需要填写各种“履历表”。其中的“籍贯”一项是必不可少的。一般的情况下,我们都是按照父亲的籍贯填写的。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曾说起自己的籍贯:“比如我的籍贯是根据我父亲的浙江绍兴,其实我不是生在绍兴,而我的孩子登记籍贯还是绍兴。”可见,籍贯原则上一般从父,个别特殊情况从母。参照有关规定,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当我们说到某一地域的人,一般是指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如广东人、江苏人等。然而,用这一概念来界定上海人却不那么适用了。因为这一意义上的上海人很少,有统计大约只有20%左右,其余80%均为外地移民,是上海人常常戏谑地称之为的“外地人”。其实,说这话的上海人却忘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他们自己或许早先也是外地移民或移民的后代。
传统意义上来讲,上海人是指最少第四代及以上祖先是长久居住地在上海范围内的人。其主要分为原住民(祖籍上海)、老移民(1949前移民的,主要由江浙两省的人构成)、郊区人(原指非市区的上海人,如今早已统称为上海人了)和新移民(改革开放后移民至上海的人)四种。
人们习惯把上海叫“上海滩“,可见这片土地是从昔日的海滩演化过来的。大约在一万年前,当时的上海还是一片汪洋。7500年前上海地区的海岸线在假定的金山——方泰——松江——奉贤——闵行一带,那时长江在镇江、扬州附近入海。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左右。
上海在晚清鸦片战争以前,还只是中国一个县城(上海县),开埠以后才开始进入更大发展时期。上海人眼中真正意义上的“本地人”,是指在1843年苏松太道松江府上海县开埠以前就已经定居于上海当年的核心地区───原华界南市老城厢内的原住民。上海市区人大多三代以上为外地(主要为江浙地区)户籍。
由此可见,作为人口地理学上的分类,“上海人”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有其自身的特征与独特的人文涵义,指称的是在该地域生活、工作、定居并认同于该地社会价值观的人群,而并不一定有着三代祖居此地的前定限制。这一界定不光有助于今天上海人在填写各种表格中“籍贯”一栏时的困惑:明明是在上海出生并早已成为上海人了,却不得不按规定填写祖辈、父辈的出生地;也有助于我们从这一侧面可窥见上海人成份中外地移民的地位。
清末民初上海老城厢居民住房和外滩车水马龙景象老照片
据有关史料分析,综观有明确人口记载的1355年到1949年的上海人口发展史,如果以开埠前后的1850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那么,第一时期的特点主要是自然增长,而第二时期的特点则主要是机械增长即人口迁入。
一、第一时期(1355-1850)
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上海立县,全县人口约10万。至1355年,上海已是一个繁盛的港口,据《松江府志》记载,当时已有72520户,人口约30多万。来此经商行贾的人口移动已很频繁,各地“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少亦万计。”据统计,这些人加上海船、船商、梢水等流动人口已有5675人。清康熙年间(1684)上海解海禁,设海关,海上贸易大为振兴,“货运贸易皆由吴淞江进舶黄浦,南北土产云集,城东门外舶船相衔,帆樯比栉”,“远至秦晋、辽海、巴蜀、闽粤沿海,近及淮扬苏常镇各府属”。从这一时期上海的总人口来看,属“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传统自然增长型。
二、第二时期(1850-1949)
在这一时期中,上海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个急遽增加的局面,人口数量增多的原因,主要是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所致。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52到1890年,上海开埠后,大批中外移民迁人,尤其租界人口暴增,可见当时移民已具相当规模。第二阶段从1890年到1927年上海设市前,人口从82.5万人猛增到264.1万余,37年间增长了2倍多。尤其是1910—1927年间,17年间翻了一番。这与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大革命等社会大变动造成的社会结构变化、民族工商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扩大直接有关。第三阶段从1928年到1949年,城市人口骤增,20余年间上海从264.1万人发展到545.5万人的特大型城市。显然,移民大量迁入是上海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民国时期上海街头繁忙景象和上海火车站人头攒动景象老照片
至于进入上海的移民来源地多为哪些地区?据葛剑雄教授考证,排名前五位的外来人口分别来自江苏、浙江、广东、安徽、山东。因为上海以前是归江苏的,周围也都是江苏,所以江苏人最多。其次是浙江,上海附近最近的除了江苏就是浙江了。还有一个原因,这两个省在五代、北宋以来,就是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特别是苏南和浙北,人口相当稠密,能够输出的人多,距离又近。而且,这一带地少人多,所以一部分人早已脱离了农业生产,从事服务业、商业。有了上海这么一个地方,他们如鱼得水,迁到上海非常适应。所以,这两个地方来的移民最多,影响也最大。
第三位是广东人。虽然广东离上海远,但因为广东对外的联系比上海早。乾隆年间,一口通商,只允许外国人在广东通商。广东人在这方面有优势,上海开埠以后,很多这方面的人是从广东引进的。还有些新的产业,广东人得风气之先,上海新式的百货店、照相馆、卖唱片的、拍电影的以及西药房,好多是广东人开的。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大新公司,是广东香山县的人来开的。安徽离上海也比较近,再加上安徽也有一些传统的商人,所以安徽人排第四。山东人排第五,因为上海的警察大多是山东人。当然,全国18个省区都有移民到上海来,而且各有特色。比如张之洞在湖北办洋务,后来上海的江南制造局和一些铁路、机器厂,就从那里引进了一些需要的人。上海的移民往往是各地那些有技术的人。
上海还有很多国际移民,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德国、俄国、意大利、葡萄牙、波兰、捷克、印度等四十多个国家的移民都有。其中有些特殊的移民,像白俄移民就是被苏联驱逐出来的没有国籍的俄国人,上海有一万多。还有被希特勒从德国和其他国家驱逐出来的犹太难民,逃到上海的有三万多,二战结束时登记的还有两万五千人。最多的时候,上海曾经拥有十五万外国侨民。
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关键指标,其主要的表现就是移民。作为上海人的主体,上海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也正是外来移民不断扩充、参与到上海人队伍中经由社会化而成为上海现代化的主力军的过程。上海能有如今的繁华,离不开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外来移民不断涌入,他们积极参与上海城市建设,并逐渐融入上海,成为建设的主力军。这种包容接纳的精神,不仅是上海发展的先天优势,更是让上海始终走在时代前沿的关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