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朝历代如何早春二月忙劝农

(2025-03-05 07:39:26)
标签:

历史

文化

农业

随笔

分类: 窥史议政
历朝历代如何早春二月忙劝农
《清朝皇帝亲耕图》当代画家绘制  (图源网络)   

 
历朝历代如何早春二月忙劝农 


       凡当过农民的,都知道早春二月春耕春播的重要性。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历代历朝多把勉励与督责民众抓住“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春播,作为各级政权的首要任务,由此形成了一整套通称为“劝农”的机制。古人所谓“内治之道,首在劝农”,正是这一历史传统的精辟概括。 

一、朝廷发文作指导 

       每年早春,历朝历代皇帝都要发布“劝农诏”。现存史料记载中最早的劝农诏,是西汉文帝二年(前178)正月十五日颁发的,内容为:“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从此,孟春颁诏劝农成为汉家传统。后来历朝历代亦多将这类文件赶在春耕前发出,北宋太祖建隆三年(962)正月十五,朝廷颁诏,要求各级官员“宜行劝诱,广务耕耘”,“自后岁首必下此诏”,从此以后年年将“劝农诏”列为“中央一号文件”。
       明代又有创新,变年年发布劝农诏令为月月传达最新口谕:曾任宛平知县的沈榜介绍说,每月初一,顺天府尹及所属宛平、大兴两个首县的知县,都要到紫金城会极门前聆听皇帝关于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最新口谕,府县领导再到承天门桥南,向事先集合在此的两县耆老“面谕”,然后“自畿内布之天下”,要求传达到“里长闾阎”即最基层,务使全国人民周知“德意”。 

二,皇帝亲耕做表率 

       与此同时,历朝历代首先在每年早春择日祭享先农,以及与此配套的皇帝亲耕礼。亲耕礼在堪称“中央劝农示范田”的籍田里举行,故又称耕籍礼。亲耕场所也不完全局限于籍田。以汉代为例,汉武帝曾“耕于钜定”,汉昭帝曾“耕于上林”,汉明帝曾“耕于下邳”,汉章帝曾“耕于定陶”。虽然只是一种仪式,但主要是多方位地向臣民传递最高当局关心农业的信息。
       与皇帝公卿执耒亲耕相呼应,各级地方政府也必须有类似的安排。各州郡县都有一块“东耕田”,供州县官员每年立春时行耕籍礼的身台。明清时,逢立春日,全县官吏齐集东郊,知县“亲自扶犁,绕春场一周,僚属亦次第仿行”。

 
历朝历代如何早春二月忙劝农
(左上图)明朝皇帝亲耕图(左下图)皇帝亲耕图(年画)
(右图)清人绘制的《雍正祭先农坛图》(局部)
 

三、专设职官抓督导 

       早在秦代,中央到地方就专设职官劝农。西汉时,在中央层面设置了一批对口分管的劝农专员,各郡也设专职劝农掾,大抵每人要分管几个县的劝农工作。隋唐时,地方各置司田参军事及司田佐、司田史等掌劝农。宋代,劝农使职从临时差遣转为普遍常置,凡原官在少卿监以上的诸路监司、阁门使以上的知州,都兼任劝农使。范成大曾以中书舍人出知静江府,他在《离堆行》中诗云:“我昔官称劝农使,年年来激西江水。”
       明代初,户部派员分诣各郡县劝农,往后在江南、山东、河南等主要产粮省区设劝农官,或在布政司设劝农参政,其下府、州、县各置劝农同知、劝农通劝农县丞,专掌劝农。《明会要》卷五十三记,嘉靖六年(1527年),中央令各巡抚所属官员凡是带劝农职衔者,“不许营别差务,督令举职,循行劝课。其未设官者,委佐贰主之”。至此,省府州县每一级政府都有了副职级别的劝农官。 

四、第一要务勤考核 

       劝农目标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除了田制、赋税、水利等相关环节配套外,跟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力度相关甚大。中央督责守令劝农的主要方式是考核,故许多朝代都把劝课农桑作为各级地方政府“第一要务”,并使之体现于对第一把手的政绩考核。
       唐代各府牧、都督、刺史的六条基本职责中,“劝课农桑”是最看得见、摸得着的。宋代州县官的考核标准为“四善三最”,其中劝农为“劝课之最”。诸路监司每年要选取管下知州、通判、知县、县令等一二把手中“劝农之绩”最好和最差的向中央报告,“以为殿最黜陟”。元代,凡汉地路府州县,概以劝课农桑为管民官基本职责之一并列为“五事考课”。明代太祖时定制:“令有司今后考课,必书农桑学校之绩,违者降罚。”洪武中,日照知县马亮的考语是“无课农兴学之绩”,结果被降职。
 

历朝历代如何早春二月忙劝农
浙江遂昌石练镇淤溪村“班春劝农”典礼表演,中间为民间艺人扮演的县令汤显祖
 

五、国朝重农靠乡村 

       当然,劝农体系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乡村。汉代,各乡里都置若干勤于农事的生产能手为不脱产的乡村干部,通称“力田”。汉武帝时,州县推广耦犁法,首先对“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进行培训,并发给其新式农具,再由这些人向群众传授。唐代,以百户为一里,每里置田正一人,以“课植农桑”为主要职掌之一。北宋,由县政府任命富有经验的老农为“农师”,检视田亩肥瘠及播种什么为宜,然后会同三老、里胥等乡村干部进行动员,有劳力出劳力,有耕牛出耕牛,有种子出种子,“分画旷土,劝令种莳,候岁熟共取其利”。农师不脱产,但享有“蠲税免役”的优惠。元代,在农村实行村社编制,五十家立一社,择高年晓事者一人为社长,专司劝农。
       明代,各乡推举“殷实德厚、为人所素服者”为“粮长”,其职责为每当春耕时节,便令田甲检视各家耕垦情况,每五天向粮长报告一次,粮长都要亲自检查。发现谁家的田还未耕作,就召田主来质问。如果确有缺乏劳动力、农具或种子等具体困难,热心给予帮助,并动员这户人家的亲戚借贷,等秋收后偿还。如果是偷懒或故意怠慢,则给予当众打屁股的责罚,“由是人相劝戒,垦田大增”。徐光启在追述“国朝重农”传统时,曾有描述:政府规定,各乡里都设置一鼓,遇农忙时节,里老每天清晨鸣鼓,敦促大家及时下田作业。有偷懒的,里老随时督劝,不服管教的要处罚。里老失职惰政,也要处罚。 

六、敬农扶农赐荣身 

      历朝历代引导农民以农为荣政策中,实施最多且特具象征意义的是加赐爵级为“力田”,颇似后世的评比“农业劳动模范”。如南朝宋泰始五年正月癸亥、元徽四年正月己亥,皇帝“躬耕籍田,赐力田爵一级”。除荣誉性授爵之外,也有给物质奖励的。汉代文帝十二年春,特派谒者分赴各地慰问孝悌力田,赐孝者帛每人五匹,悌者、力田帛每人二匹。武帝元年,赐孝者帛五匹,悌者、力田三匹。有的朝代对孝悌力田给予赋税司法上的优惠,如宋代,对力田由州政府发给“身帖”,特许用钱财赎刑。有的朝代力田还可能成为一种当官资格,如清代雍正帝令各州县每年荐举一个“勤农作苦”的老农,由朝廷“给以八品顶戴荣身,以示鼓励”。 

       当然,封建时代的早春二月劝农活动,首先以社稷、迎气、郊天、祈雨等一系列祭祀礼仪为精神层面上的支撑,少不了传统的祭祀神农、社稷祭祀等祭祀仪式,少不了春耕前祭祀土地神以及“鞭春牛”等民间习俗。然而,更重要的还是制度层面上的一系列劝农机制。除了本文所阐述的中央指导、皇帝亲耕、专设职官、考核激励等劝农机制以外,春耕期间减免赋税、向贫困农民提供农具和种子等政策支持,春耕期间农忙禁讼、保护农田等法律保障,由政府官员、贤达人士编撰农书、进行农时指导等农业技术指导更是不可缺少。纵观历史,历代历朝这些早春二月劝农措施,对当时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是有作用的,并值得今天借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