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渔品蟹之道里的饮食文化观

(2024-12-13 07:21:16)
标签:

历史

文化

美食

随笔

杂谈

分类: 读书杂谭
李渔品蟹之道里的饮食文化观
李渔画像与朱屺瞻《品蟹图》  (图源网络) 


李渔品蟹之道里的饮食文化观
——“衣食住行古今谈”之十一:品蟹 


       九月秋风起,螃蟹自横行。九月中旬至十二月是品尝大闸蟹的成熟季节,农历九月雌蟹壳凸黄满,肉质细嫩;十月雄蟹膏脂厚腻,肉丰味美。十一月吃蟹正当时,十二月却是品尝五两左右母蟹公蟹的最佳时期,大蟹膏肥肉满,味道最鲜美。每年一到品蟹佳季将至,不少饕餮食客早已厉兵秣马,蓄势待发。然而,食蟹者虽众,然善品蟹者寡。若论起对品蟹一道已达“痴迷”境界的,则非明代的“蟹仙”李渔莫属。
       李渔,号笠翁,浙江金华兰溪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戏曲家。李渔一生痴迷于品蟹,他甚至在烹蟹品蟹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理论,并在自己的著作中加以详述。由于李渔对品蟹的痴迷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加之其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潇洒豁达的个人性格,因此被人冠以“蟹仙”的美誉。
       李渔对品蟹的痴狂,是出了名的,简直是“以蟹为命”。据说,他一顿能吃掉二三十只螃蟹,这种饕餮吃法,后来甚至给他造成了不小的经济压力。每年夏季,螃蟹尚未上市之时,他就早已攒下一笔专款,专门用于秋季购买螃蟹,这笔钱甚至被他称为“买命钱”。李渔不仅嗜蟹成性,对螃蟹的烹饪之法更是颇为讲究,对于如何烹蟹品蟹,他有着自己独道的见解。他在其著作《闲情偶寄·饮馔部·肉食第三》中专门用了整整一章来记录其烹蟹品蟹之道:
       其一,“世间好物,利在孤行。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和以他味者,犹之以爝火助日,掬水益河。”在李渔看来,蟹须独食,绝不可与其他食物和佐料一起入锅,否则就如同点燃篝火来增添太阳的光辉,或是以手捧水来帮助河水上涨,都属画蛇添足之举,是对美味螃蟹的亵渎和糟践。
       其二,“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自食。”“宴上客者势难全体,不得已而羹之,亦不当和以他物,惟以煮鸡鹅之汁为汤,去其油腻可也。”这种对“原味”螃蟹的追求,反映了李渔的饮食之道——放任、自然。蟹要整只蒸熟,不可刀切肢解,蒸熟后,再存放在冰盘里,置于餐桌之上,由食客自己动手剥食,方为遵循“自然”之道。即使是宴请贵宾,不适合用整只的螃蟹,不得已将其做成羹汤,也不应该掺入其他食物,只用煮鸡煮鹅的汤做底汤,去掉油腻就可以了。
       其三,“剖一筐,食一筐,断一螯,食一螯,则气与味纤毫不漏。出于蟹之躯壳者,即入于人之口腹。”品蟹时,蟹肉从蟹壳里一剥出来,就应立即入口下肚,只有这样,方能品出蟹的原汁原味,即“气与味纤毫不漏”。
       李渔品蟹的独特见解,展现出了其在饮食文化方面的深厚造诣和独到品味。

 
李渔品蟹之道里的饮食文化观
李渔名著《闲情偶寄》和李渔塑像及画像

 
       河蟹为我国特产,是一种著名的食用蟹,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不仅国内驰名,而且蜚声海外,自古来人们就视它为珍品。在我国古籍中,有关河蟹的记载可见于经、引于传、著于书、咏于诗。每当菊花盛开之际,便是河蟹源源上市之时。此时的河蟹大而老健,长得卵满膏腻。明朝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赞美河蟹:“河蟹十月与稻谷具肥,壳如盘大,中坟起,而紫螯巨如拳,小脚肉出,油油如螾蜇,掀起壳膏腻堆积,如玉脂珀屑,团结不散,甘腴虽八珍不及。”诗人们曾有“持螯赏月”佳说。《红楼梦》中也有“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调和螃蟹咏”之句。
       关于河蟹的食法,古书中有“蟹馔”记载,吃蟹以蒸煮剥食为宜,以免损其风味,高温之下,蟹壳由青变红,古籍中说的“秋老难逃一背红”就有这层意思。“蟹之腹,有风虫,状如木鳖子,小而白色,大发风毒,食者宜去之。”风虫,即寄生在河蟹腹部之蟹奴,其实,吃蟹剔除腹部(蟹脐),自然蟹奴也就随之而弃了。《本草纲目》有“蟹柿相克”一说,至今相传已久。由上可知,古人对品蟹是很全面的,对于后人研究品蟹文化不失其参考价值。
       浸润传统文化的李渔,他的饮食文化观,既源自于老庄的道家学说,又鉴于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个性特征。他的的饮食文化观,其本质主要体现在以自然为饮食之宗。崇尚自然无为是中国道家思想的主要内涵,是道家所推崇、体现的最高价值原则。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倡的自然观,深得老庄道家学说的义理,这种崇尚自然的观念在他的饮食思想与实践中是一以贯之。
       在食物的选材上,李渔的自然为饮食之宗的观点,在《闲情偶寄·饮馔部》中具体表现为“蔬菜为上,肉食次之”。李渔认为“蔬菜天地所生,食近自然”。在蔬菜中,李渔特别看重“蔬食中第一品”笋与蕈,“盖山川草木之气,结而成形者也。”在众多河海鲜品中,李渔认为“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如此“世间好物,利在孤行”,适宜单吃,不能与别的东西掺在一起。
       在食物的烹调方法上,李渔相当重视自然,追求原汁原味,纯朴无华的真味。对不少食物的烹调,他的主张是“宜于孤行”。如笋的做法,李渔主张“素宜白水”,熟后略施酱油香醋,甚至连麻油也不用。只有这样,才保持了笋的天然鲜味。对于他痴爱的蟹,他以为只能自取自食,这样才能获得品蟹的真谛。李渔认为螃蟹是天下最精致的美食,吃蟹应遵循自然之道,原汁原味,故而喜欢将蟹清蒸。
       李渔的品蟹之道,渊源于他崇尚的“自然、本色、天成”思想,而又以俭约、清淡、洁美、调和、食益为精髓。正如他自道的“于饮食之美,无一物不能言之,且无一物不穷其想像,竭其幽渺而言之”。

 
李渔品蟹之道里的饮食文化观
历代《品蟹图》选和烹熟河蟹照片选
 

       中国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在于通过饮食达到身心的和谐与满足,实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其一,是对食材的极致运用。能精准挑选应季、优质的食材,发挥其最大的风味和营养价值,达到“物尽其用”。其二,烹饪技艺的炉火纯青。无论是煎、炒、烹、炸、蒸、煮、炖、煨等多种手法,都能运用自如,使菜肴口感丰富、层次分明。其三,追求味道的完美平衡。酸、甜、苦、辣、咸等味道相互融合,相互衬托,达到一种和谐的味觉体验。其四,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道菜肴都可能承载着历史故事、地域特色、民俗风情,让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其五,饮食与社交的完美结合。聚餐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亲友间交流情感、增进关系的重要方式。其六,达到养生与美味的兼顾。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能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调整饮食,起到滋养身体、预防疾病的作用。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融合了食材、技艺、味道、文化、社交和养生等多个方面,给人带来全方位的满足和享受。李渔的品蟹之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启示。它提醒我们在饮食中要注重品质、追求本真,同时要学会从日常的饮食中发现生活的乐趣,让饮食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