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时“五菜”:葵、薤、藿、韭 、葱
(图源网络)
从水草起源的蔬菜演变史
——“衣食住行古今谈”之十:蔬菜
今天,走进菜场和大型超市,摊位上的蔬菜琳琅满目,由顾客随意挑选。然而,你能想到吗:先秦时期办国宴、上祭品竟然就是浮萍、水草及白蒿之类的蔬菜?
《左传·隐公三年》有句:“蘋、繁、蕴、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说的就是当年蔬菜之贫乏的场面。上古时代物质生活水平低,蔬菜的种类很少。《诗经》里提到了一百三十二种植物,其中只有二十余种用作蔬菜。而且像荇、荼、苕、荍、莱、芑之类,多为水草、浮萍、野菜等草本植物,均早已退出了蔬菜领域。
战国、秦、汉时,情况稍有改观,但仍无法与后世相比。那时最主要的蔬菜称作“五菜”:葵、藿、薤、葱、韭。葵菜,又名冬葵,民间称冬苋菜或滑菜;薤,又名藠头或作剃头,有小蒜、薤白头、野蒜、野韭等;藿,大豆苗的嫩叶;韭,就是现在的韭菜;葱,就是现在的葱,作为日常膳食的调味品。这五种菜以葵为首,葵尊为“百菜之主”,汉代的诗歌里描写菜园,牵头的就是“青青园中葵”。魏晋时人提起蔬菜,不是说“霜蒿露葵”,就是说“绿葵含露”;《齐民要术》中还辟出专章讲葵的栽培技术,其重要性可以想见。
从植物分类学上说,葵属于锦葵科锦葵属,现代称为冬葵。它“性太滑利,不益人”,“动风气,发宿疾”,播种面积因而逐渐减少。明代植物学家王世懋甚至说:“古人食菜必曰葵,乃今竟无称葵,不知何菜当之”。李时珍也以“今人不复食之”为理由,把它列入草部,不再作为蔬菜看待。“五菜”中排在第二位的藿,也是先秦时重要的蔬菜。《战国策·韩策》说:“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可是它只不过是大豆苗的嫩叶,今天也很少拿它当菜吃了。
我国古代自行培育的蔬菜品种(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
萝卜、蔓菁、白菜、油菜、芥菜、冬瓜、莲藕。
至于薤、葱、韭、蒜等荤辛类的蔬菜,在古代形成另一大门类。韭是我国原产,蔬菜首举葵,其次就是韭。早春嫩韭,温而宜人,久已为世所珍。《汉书·召信臣传》记有太官园在冬天用温室生产葱、韭的情况。这样培育出来的韭黄,尤其鲜美,不过它在汉代还是罕见之品。至宋代,此物已相当多了。苏轼的诗中就提到“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至于蒜,虽早已见于《夏小正》,但那时的蒜叫卵蒜或小蒜,即不分瓣的独头蒜,产量低。现在常见的大蒜是东汉时引进的,又名葫或胡蒜。
此外,像萝卜、蔓菁等根菜类,在我国也种植得很早。《诗经》里说“采葑采菲”,葑、菲就是蔓菁和萝卜。现代虽多以蔓菁为蔬类,但古代亦可充主食。《后汉书,桓帝纪》载,永兴二年(154)闹蝗灾时,诏令“所伤郡国种芜菁以助人食”。到了唐代,杜甫仍说:“冬菁饭之半。”至于萝卜,我国各地盛产,有许多优良品种。
魏晋至唐宋时期、一些国外传来的蔬菜新品种被广泛种植。如茄子原产印度和泰国,在我国古文献中记载得就更详细了。黄瓜原产印度,《齐民要术》中有“种胡瓜法”,虽然说的就是黄瓜,却仍冠以作为外来物之标志的“胡”字。唐代始将它改名为黄瓜,成为南北常见的蔬菜。菠菜,是贞观二十一年(647)由尼波罗国(尼泊尔)引进的。最初名菠棱菜,后简称菠菜。此菜色味俱佳,而且耐寒,从早春一直供应到夏秋。苏轼诗有句“雪底菠棱如铁甲”,“霜叶露牙寒更茁”,对菠菜的耐寒特点备加赞赏。莴苣原产地中海沿岸,初唐孟诜《食疗本草》有记载,之后杜甫也有《种莴苣》诗。
古代从国外传到中国的蔬菜品种(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
黄瓜、茄子、胡萝卜、辣椒、番茄、菠菜、莴笋。
这一时期中,我国还自行培育出了一些蔬菜的新品种,其中最主要的是白菜。白菜原名菘,但汉代的菘和现代的白菜在品质上还差得远。经过劳动人民辛勤培育,南北朝时它开始见重于世。《南齐书·周颟传》说:“文惠太子问:‘菜食何味最胜?’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到了宋代,白菜的优良品种已经培育成功,它不同于叶子松散的黑叶白菜之类,而是结实、肥大、高产、耐寒,并且滋味鲜美。苏轼用“白菘类羔豚,冒土出熊蹯”之句来赞美它,几乎把它当成有如熊掌一般的珍味了。王世懋的《蔬疏》中也把黄芽白菜誉为菜中“神品"。白菜是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当家菜,供应的时间长达五六个月。
元、明、清时期,又有一些外来新品种增加到我国的菜谱中来。元代由波斯引入了原产北欧的胡萝卜。它起初多种植在云南地区,后来遍及全国。16
世纪以降传来了一些原产美洲的蔬菜。比如辣椒,清初陈淏子的《花镜》中有“番椒,丛生白花,子俨如秃笔头倒垂,初绿后朱红,其味最辣”的记载。不过辣椒传入后推广得很快,特别在西南和西北地区,更成为主要的香辛类蔬菜。西红柿更晚,它最早称之为“番柿”,供观赏用。19
世纪中叶才作为蔬菜栽培。由于西红柿柔软多汁,甘酸适度,既可佐餐,又可生吃,所以受到广泛欢迎。
中国蔬菜生产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4000年以来,我们的祖先经过不断地观察、摸索、试种,终于把一些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培育成为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中国蔬菜种植与谷物种植具有同样悠久历史,蔬菜还为人们提供生理所需的维生素、矿物盐、纤维素等。《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食物配合原则,指明蔬菜对于维持人们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蔬菜生产经历了由低纸向高级不断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国菜农经过几千年努力,到19世纪,已初步完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蔬菜均衡生产和供应体系”。建国后,这一体系又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中国蔬菜的生产历史,是无数菜农智慧创造的历史,是中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很好地总结并加以发扬光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