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屈原》剧照
(图源网络)
光耀抗战史的端午诗人节
1942年,重庆国泰大剧院。舞台上雷电交加,屈原披头散发,张开双臂怒吼着:“你们滚下云头来吧!我要把你们烧毁!烧毁!鼓动吧!咆哮吧!”全场观众激情沸腾,满腔爱国热情被燃爆了!这是郭沫若的新编历史剧《屈原》在国泰大剧院上演,这部借屈原以死抗争,反对外侮,讽刺和鞭挞以汪精卫为首的投降派的典型历史话剧,轰动山城。观众们为屈原鸣不平,纷纷呼吁全国团结一心,共御外敌。
这部话剧的演出,是当时爱国抗日的文人志士利用“端午诗人节”纪念屈原的活动影响,为鼓舞人们的抗日斗志的一次重要的举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正处于危亡的紧急关头。此时的郭沫若在重庆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周恩来任文工会的指导委员。郭沫若利用文工会的合法地位,努力开展以文化工作为名的抗日宣传活动。当时文工会里有茅盾、田汉、翦伯赞、老舍、陶知行等左翼文艺界人士,文工会还汇集了一批中外闻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学者和戏剧、美术、音乐等文艺专家。
1941年端午节前,郭沫若等人向文工会的人员和重庆的文艺界人士发出倡议:从当年开始,将夏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定为纪念屈原的“诗人节”,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当时,重庆文艺界的进步人士认为,利用这种形式既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又能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无疑是一大良策。
当年5月30日的端午节,重庆文艺界人士在成都举行了首届诗人节庆祝大会。第一届诗人节原本邀请了100多人,结果来了400多人,文协礼堂内济济一堂。郭沫若、臧克家、老舍、冰心等53人联合签署了《诗人节宣言》。宣言称:“我们决定诗人节,是要向全世界高举起独立自由诗艺术的旗帜,诅咒侵略,讴歌创造,赞扬真理。”参会的400多人中,不仅有诗人,还有作家、戏剧家、杂文家,正如大会主持者说道:“广泛的来说,凡属创作的理想的文艺作品统可称之为诗;同样,凡气度崇高,富有创造力与想象者统可被誉为诗人!”
1942年郭沫若的新编历史剧《屈原》在重庆国泰大剧院上演,轰动山城。
同年端午节次日,在革命圣地延安,一场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座谈会也隆重召开。在延安的社会名流、学者约二百人参加。范文澜、萧三、艾青等相继发言,座谈会还一致通过成立屈原研究会,重新翻译屈子作品和出版纪念专册。延安的《解放日报》随后以“本市诗人作家集会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为题进行报道,称今天纪念屈原别有特殊意义,因为“其不屈服不妥协的爱国精神,为人民所感动所拥护”。1942年的端午节,《解放日报》刊载纪念活动预告亦称,端午是“中国爱国诗人屈原殉国纪念日”。由此,屈原爱国精神在战时成为国共进行抗战动员、政治斗争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诗人节的作用不可小视,它使中国的抗战文艺蓬勃兴起。其中,让人难忘的是1942年郭沫若的新编历史剧《屈原》在国泰大剧院上演,轰动山城。爱国抗日的文人志士利用诗人节纪念屈原的活动影响,为鼓舞人们的抗日斗志起到了推波助浪的作用。此后,诗人节的活动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注意,遭到了国民党文化官僚的公开反对。因此,诗人节纪念屈原的活动只在1941年公开地举办了一年,随后重庆文艺界的进步人士只好静悄悄地来举行纪念活动了。但是,纪念屈原,呼吁抗战的文化运动并没有结束。
1942年端午节,安徽文化界举行了“诗人节”。1944年端午节,成都文艺界抗战协会举行了“诗人节茶会”,人们以诵诗、独唱、演讲等形式纪念屈原和宣传抗日活动。1945年端午节,云南昆明《诗与散文》出版了“诗人节特刊”,闻一多《人民的诗人——屈原》被该刊全文登载。当天晚上,文艺界抗战协会昆明分会等十六个团体,在云南大学至公堂联合举办了诗人节纪念晚会,闻一多等先后作专题演讲。自1941年端午节之后,端午节便有了“诗人节”别称。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纪念的伟大诗人。
全国各地在端午节举行诗歌朗诵等文艺形式来纪念屈原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由屈原而起。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的夏历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罗江而亡,为中华民族文化史留下了划时代的壮丽一章,使普通的驱邪避恶的端午节成为了千古不衰的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这么大的国家,两千多年来,单为屈原留下一个全民参与的节日,绝非偶然。屈原,不仅以他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也以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诗篇,“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屈原的诗,得益于《诗经》和楚地民歌,又以他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诗体——楚辞。他的诗歌以丰富的想象和幻想,巧妙运用各种文学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表现了对美好政治理想的坚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传统观念的怀疑和批判。屈原将自己打造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第一个富于个性的爱国诗人,形成了独树一帜、空前完美的艺术风格。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冠绝千古的诗歌,给后世文学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汉赋、唐诗宋词无不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无不眺望屈原,得其神韵。
诗歌,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诗歌,对于人类的精神需求和精神理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大约有三四千年之久。千百年来,无论骚人墨客,还是樵夫农民;无论皇宫都市,还是乡野市井,诗歌始终伴随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今天高度商业化的物质时代,人的整体精神生活被边缘化,诗歌主体性正在迷失。从中国悠久的诗歌传统以及诗人与民族历史和精神史的关系来看,中国需要诗歌,离开了诗歌,人类的精神生活将会是不完整的。所以,我们要呼唤诗歌。
当年在民族危亡之时,“诗人节”以纪念屈原为形式高唱抗日之歌,大大鼓舞了民众的抗日斗志。今天,我们当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端午节定为“诗人节”,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端午节风俗既要有中国人喜爱的食文化,又要有传统和现代艺术结合的装饰工艺品,也要有大众参与的健身竞技运动——赛龙舟。同时,是否更应该有具有深刻而丰富人文内涵的诗歌创作和诗歌朗诵等文艺形式?设想一下,在端午棕叶飘香、龙舟竞渡之时,各地举办诗歌朗诵演唱会,既吟诵屈原等古人的诗词,又朗诵今人之诗作;既可提高大众诗歌鉴赏水平,又促进当今诗歌创作,岂不美哉?!岂不壮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