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华三川唐诗写意图
(图源网络)
清明风俗读唐诗
清明扫墓习俗,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到了唐朝,清明扫墓已成定制。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在时间上很接近,就差一两天。唐朝人扫墓活动既在寒食扫,也在清明扫。看唐人写寒食和清明的诗,都有提到扫墓的。再到后来,寒食这个节日也消失了,扫墓的功能就全部放到清明节一天了。据《新唐书·礼乐四》记载,高宗永徽二年(651),有司上书,请高宗从太宗李世民祭祀高祖李渊的旧制,于清明寒食时“上食如献陵(高祖李渊陵)”。又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年(732)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自此,清明寒食扫墓用诏令形式正式确定下来,并索性列入五礼之中。
白居易有诗写清明寒食扫墓的情景,反映了唐代民间在清明寒食期间上坟祭扫的风俗。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然而,清明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扫墓祭祖是主要内容,其他内容也是丰富多彩。比如,与此同时,踏青也是清明期间一大习俗。清明之日,时值春回大地,万木复苏,人们竞相到郊外远足,踏青游戏。宋代的《丽情集》记载唐天宝十三载(754)清明节,唐玄宗敕诸宫娥媪出东门,郊游踏青。同时,由于上巳节与清明节在节期上常有重合之时,且又均以游春踏青为主要习俗内容,故在唐代上巳节逐渐为清明节替代。这样,三月三日上巳节祓禊习俗的水边游乐也成为清明节一大内容。杜甫《丽人行》诗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贵族妇女在水边游乐之事也成为清明景象。可见,唐代上上下下均热衷于清明郊游活动。有唐诗为证。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阳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
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
渡头翠柳艳明媚,争道朱蹄骄啮膝。(杜甫《清明》)
闻道清明近,春庭向夕阑。
行游昼不厌,风物夜宜看。
(孙逖《和常州崔使君寒食夜》)
描绘唐代清明习俗的一组图画
令人颇感兴趣的还有清明期间开展的一系列“群众体育”活动。当时风行的是打秋千,据《开元天宝遗事》所载,天宝年间,每到寒食清明来临,宫中都要竖立起秋千架,令嫔妃宫女们尽情玩乐。唐玄宗看的高兴入迷,因而呼之为“半仙之戏”。民间女子也爱在清明之日荡秋千。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曰:“秋千竟出垂杨里”,杜甫《清明二首》诗曰:“万里秋千习俗同”。韦庄更以白描手法,描绘出了一幅寒食清明打秋千的画面: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在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唐人在清明还爱玩中国式足球——蹴鞠,仲无颜在《气球赋》中描绘了当时比赛的热闹场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丸走,乍凌空似月圆。”还有不少唐诗记录了洛阳市民在寒食清明节日,不顾路湿打滑,兴致勃勃踢球(蹴鞠)的场面。韦应物在《寒食后北楼作》中描述了寒食节时,军兵们伴着鼓乐之声,在兵营中玩蹴鞠的欢乐场面:
园林过新节,风花乱高阁。
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
拔河也是唐人清明节一项盛行的娱乐活动。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代就开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发传入民间,真正盛行是在唐朝。据《全唐诗话》记载:唐中宗李显于景龙四年(710)“三月一日清明,幸梨园命侍臣为拔河之戏”。唐睿宗于景云元年(710)三月“命文武三品以上抛球及分朋拔河。韦巨源、唐休景衰老,随絙踣地,久之不能兴”,惹得睿宗、后妃、公主等仰面大笑。唐代《封氏闻见记》对此记载甚详,可见当时拔河比赛风俗之盛。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喻示在春耕春种的清明节举行拨河,具有祈求丰收、强身健体的意味。唐玄宗李隆基写有一首《观拔河俗戏》,描述了清明时节宫中拔河比赛的场景:
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
噪齐山岌嶪,气作水腾波。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唐代的清明风俗既是对前代的继承,又根据当时的国情和民众喜好有了新的发展,并且影响深远。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寒食节、上巳节和清明节三大节日的融合,寒食、祓禊、踏青以及扫墓等风俗的汇集,它们逐渐融汇到清明节中,并最后定型为中国的传统节日。
在清明节这个特定的节日里,中国人的祖先崇拜和宗法观念与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信念交融在一起,庄严肃穆的情感中又流露着欢悦愉快的心情。清明节不仅成为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成为了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节俗仪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