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台游:我非刘阮也牵情

(2024-03-08 07:54:34)
标签:

文化

历史

旅游

随笔

杂谈

分类: 行旅记痕
天台游:我非刘阮也牵情
美丽如画的天台山琼台仙谷景区  (图源自拍)

 
天台游:我非刘阮也牵情
——“卧游山水”之一:浙江天台山
 

       郁达夫曾游天台山:“初入天台山境,只见清溪回绕,与世隔绝,自然也生了些邪念,但身入山中,前从远处看见的山峰反而不见了,所以就唱出了两句山歌:‘山到天台难识面,我非刘阮也牵情。’”
       山歌虽“土”,倒是唱出了天台山的真蕴,也唱出了我们一行畅游天台山的心情。
       这天下午,我们拜谒天台山国清寺后,便沿山谷北行,游览了琼台仙谷景区。一路上,但见两旁山崖对峙,峥嵘峻峭,奇峰纷呈,怪石错列,游人无不陶醉在天台山的奇山秀水之中。
       在中国有好多座叫做天台山的山,浙江天台山的“台”字,其字音为ti(胎),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而得名。天台山位于浙江省东部,东北至西南走向。西南连仙霞岭,东北遥接舟山群岛,为曹娥江与甬江的分水岭。郁达夫说天台山“右手是不断的越中诸山……左手是清绝的曹娥江水,风景明朗,人家也多富庶,真是江南的大佳丽地。”
       山歌提到的“刘阮”,指千古流传的汉朝刘晨、阮肇采药遇仙故事。相传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农民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路,在桃溪畔遇到两位身姿曼妙的仙女,邀至洞中以胡麻饭款待并结为伉俪。半年后,刘、阮思乡求归,返家一看竟已历七世过去几百年了,两人再度入山返回采药处寻找妻子再也不遇。刘阮入山采药遇仙的故事已成为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典故——“前度刘郎”。至今天台山还遗留有刘阮庙。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用来形容天台山是再合适不过了。天台山主峰华顶山海拔仅1098米,在中国算不得名山大川,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有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亮点”。一是隋朝之际天台山创立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二是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的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篇首便是《游天台山日记》,现今徐霞客首游天台山之日(5月19日)已经作为中国旅游日。


天台游:我非刘阮也牵情
(上图)走上望仙桥,抬头可见矗立云端的仙人座和神鹰戏龟的奇险之景
(下图)琼台仙谷景区是天台山风景菁华所在,因坑中矗百丈崖而得名
 

       天台山旅游资源丰富,自古以来有“大八景,小八景,有名有胜三十景,究竟共有多少景,数来数去数不清”之说,而琼台仙谷景区是天台山风景菁华所在,因坑中矗百丈崖而得名。和江南其他名山一样,登山而行,逆水而上,上山路上总有一条溪流伴随在身边。登天台山琼台仙谷,一路上山弯水转,碧水粼粼,两旁山崖犹如一张张绣屏,步移形换,呈现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图画。当地山歌所唱的:“山到天台难识面”,说得就是这种登山观景的感觉。李白曾在此留下诗篇:“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但见瀑泉落,如潈云汉来。”
       天台山之瑰丽,古往今来吸引了多少文人骚客到此一游并留下诗词文章。王羲之、顾恺之、李白、苏东坡、陆游、徐霞客等人都在此留下足迹。徐霞客作为一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有中国“第一大行者”和“游圣”之美誉。他的著作《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是中华地理科学的奠基之作。徐霞客一生壮游三十年,纵横数万里,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先后三次登临天台山,写下《游天台山日记》两篇。《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作,便是《游天台山日记》。
       《游天台山日记》对天台山的山峰、山洞、溪流、林木、宫阙等景观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客观的记录和别具特色的点评,对以始丰溪为干流的天台山水态溪流作了细致准确的描述。石梁飞瀑、华顶山、赤城山、琼台仙谷、明岩、寒岩、桃源春晓等景区以及国清寺、高明寺、桐柏宫等寺观,都曾出现过徐霞客的身影。


天台游:我非刘阮也牵情
(上图)弧形的仙湖廊桥飞檐挑角飞架在大坝之上
(中图)壁立的危崖上凌虚而出的凌云栈道,人在道上有腾云驾雾之妙趣
(下图)夕照下的仙湖,湖水汇入电站的下水库——百丈湖中
 

       从《游天台山日记》中,可以看到,徐霞客首次出游乃是直奔天台山而来。在文章开头,他写自宁海往天台山行走时,“人意山光,俱有喜态”,欣喜之情跃然纸上。“闻此地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因为听到路上有老虎出没,为了安全起见,他投宿宁海,第二天起程赶往天台山。到“四月初一日”,也就是公元1613年5月20日那天,徐霞客终于踏上了他向往已久的天台山的土地。
       他在日记中写道:“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天台山的美丽景色,竟让他忘却一路辛劳,忘却攀历之苦。到天台山的第二天,他夜宿天封寺,心里挂念着第二天早上登山之事,“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他希望雨停天晴,有缘攀峰登顶,以至于晚上做梦梦到“星月满天”,预示天晴,醒来后兴奋得难以入睡。在《游天台山日记》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徐霞客对于天台山的喜爱与看重。
       “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东晋文学家孙绰《游天台山赋序》)“吾足迹半天下,所见名山岳镇多矣,大率山自为格,不能变换。掩众美、罗诸长、出奇无穷、探索不尽者,其惟天台乎!……台山能有诸山之美,诸山不能尽台山之奇,故游台山不游诸山可也,游诸山不游台山不可也。”(清代学者潘耒)天台山之美,而今人知之甚少,尤其作为邻近的上海人,是应该遗憾和愧疚的。
       天台山游览回来,只留下相片和一些粗浅的印象,却对天台山的地理和历史一无所知,这是我们今人愧对古人的原因。如徐霞客这样的学者文人,今天已经很难找到了,如李白等古代诗人描写天台山的诗词,也再也不会问世了。我们今天在这里重温和复述他们的感受,已经是很不错的事情了。
       当然,今天我们更无缘当年刘阮的幸遇,但至少可以牵动一点“人意山光”之性情吧。


天台游:我非刘阮也牵情
刘阮采药遇仙图
 

       “卧游山水”题解:南朝著名画家宗炳有言:“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宗炳所谓“卧游”,意指卧于室内欣赏山水道观的画幅以代游览,后人也泛指阅读游记、图片或记录影片等以代游览。我取其意,一是追忆以往游览,二是读书游览,“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