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诸葛亮爱戴葛巾说“葛”

(2024-02-02 08:03:21)
标签:

历史

文化

衣食住行

随笔

杂谈

分类: 读书杂谭
从诸葛亮爱戴葛巾说“葛”
诸葛亮“乘素舆,葛巾、毛扇,指麾三军”塑像  (图源网络) 


从诸葛亮爱戴葛巾说“葛”
——“衣食住行古今谈”之一:葛织品 

       
       读《三国志》还是读《三国演义》,看三国题材的戏剧还是影视剧,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印象都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麾三军”。其中的“葛巾”,指以葛布制作的头巾。
       古代男子头上的裹巾,早期以葛巾颇为流行,而尤以汉代最为普遍。《三国志·蜀书》记载:“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胡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麾三军。”武侯诸葛亮布衣入仕,葛巾、毛扇展现一代名相的儒雅风度。汉末,“汉中兴,士人皆冠葛巾”,汉末官宦士人不戴冠,以葛巾为雅,后世也称葛巾为汉巾。 
       以葛布制作头巾的历史,可以追溯的更早。据《礼记·曲礼》记载,周朝有削瓜之礼,为天子削瓜成四瓣,裹上细葛布巾呈上;为大臣削瓜成两半,裹上粗葛布巾即可。可知,葛作为纺织品的历史源远流长。
       我国最早采用的纺织原料为葛和麻。葛也称葛藤、葛麻,为多年生豆科藤本植物,有衣食两用之功,其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悠久。《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有将葛根磨制成葛粉服用,可起到解热除烦、滋阴补阳之功效。葛有很长的藤蔓,可达8米。一根未经加工的葛藤能够直接用来捆东西,所以很早就被发现和利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江苏吴县草鞋山曾出土葛织物,年代距今已超过六千年。《韩非子·五蠹》里说尧“冬日麂裘,夏日葛衣”,把穿葛衣的时代也推得很早。
       葛如何制作成织物的过程,《诗经·周南·葛覃》有句“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描写了这些工序。诗中的“濩”,指将葛放在水中煮。葛的单纤维比较短,所以只能用水煮的方法半脱胶后,再剥皮绩线上机。葛可以织成很薄的织物,精曰“絺”,粗曰“绤”。汉以来,织葛业在我国南方很兴盛,吴越地区生产的细葛织物和苎麻织物并称“葛子升越”,是当地的特产。明清以后,产葛区更向南移,广东雷州半岛所产“雷葛”成为有名的葛织物。
       上世纪九十年代,专家在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双林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竹坪村观察过遗存的传统葛纺织技术。传统葛纺织技术分为采葛、浸葛、煮葛、晒葛、绩葛、织葛六大步骤。葛织物工艺繁琐,需付出巨大的劳力和智力。


从诸葛亮爱戴葛巾说“葛”
(左图)葛(右图)葛织物(南京博物院据江苏吴县草鞋山出土标本复制)
     
       
       传统葛纺织服饰的基本类型可分为葛衣、葛巾、葛屦三大类,葛衣属包裹人体躯干的主服,葛巾属服饰之首服,葛屦属足服的范畴。
       葛衣,以葛布制作的葛衣。《诗经》有句“蒙彼绉絺,是绁袢也”,“绁袢”指夏天穿的白色内衣;《礼记·玉藻》有句:“振絺綌不入公门,表裘不入公门。”“絺綌”统称葛布衣。葛布可以制裤,为早期乐伎、平民所穿着,其方便运动。南北朝时,齐武帝乘龙舟游江中,演奏《估客乐》曲,全舟人皆着粤中郁林州所产葛布作的淡黄色裤子,来舞此曲。
       古人有端午节穿葛衣的风俗。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临近酷暑,民间除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外,朝廷也会在这一天赏赐百官端午衣,作为俸禄的一种补充。杜甫任左拾遗时,得到唐肃宗端午节赐衣的荣耀。杜甫在《端午节赐衣》诗中写道:“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诗中说的“细葛”指用最细最好的葛丝做的布。“含风软”指葛布像风那么柔软。宋代,皇帝仍然会在端午节赐葛,有细葛、香罗等夏日消暑服饰面料之良品。直至清朝,“内廷王公大臣至端午时,皆得赐葛纱及画扇”,“每至六月,自暑伏日起,到处暑日止,百官应服万丝帽、黄葛纱袍。”故宫博物院馆藏《四执库更换穿戴档》记载:“六月初一换颜色葛纱道褂。”
       葛巾,以葛布制作的头巾。古代早期葛巾颇为流行,且尊卑共服。葛巾多为布衣庶人所戴,而上好的丝帛缣巾则为王公雅士所戴。汉末黄巾起义军以戴黄色的葛巾为标志,史称黄巾军。但汉末皇权式微,朝廷服饰礼仪制度松懈,“汉中兴,士人皆冠葛巾”,汉末官宦士人不戴冠,以葛巾为雅。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描写蒋干“葛巾布袍”,自此葛巾布袍成为成语,指隐士、高人。晋代陶潜爱酒,以葛巾流酒喝,直率洒脱。陶潜为知名隐士,故“葛巾”又指隐者所戴之头巾。唐代李白《戏赠郑溧阳》有句:“素琴本无弦,洒酒用葛巾。”杜甫《宾至》有句:“有客过茅宇,呼儿正葛巾。”宋代范成大《次韵属云卿晚登泮丘亭》有句:“葛巾羽扇吾身健,雪碗冰瓯子句洁。”可见,文人墨客戴葛巾有儒雅之意,也有崇古尚贤之举。
       葛屦,以葛纱制作的鞋子。《诗经·国风·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说“葛屦贱,皮屦贵,魏俗,至冬犹谓葛屦,可用履霜,利其贱也。”葛屦为单底鞋,适宜夏天穿着,冬天寒冷就不适宜了。葛屦取葛纱编织,其强度大、实用性强,又其材料易得、制作方便,故其在民间较为普及。陆游有诗曰:“渴爱餐浆美,慵便葛屦轻。”葛屦轻便,穿着透气凉爽。明代李昌祺在《剪灯馀话·洞天花烛记》中记载:“忽有二使,布袍葛屦,联袂而来。”可见,葛屦延续至明代,一直为下层社会庶民所穿着。


从诸葛亮爱戴葛巾说“葛”
(上图)孔府文物档案馆现藏的一件明代本色葛袍(下图)葛屦
 

       传统葛纺织服饰的起源,因为葛对气候环境要求不高,在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广泛分布。中国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是葛作物成长的沃土,葛可生长于旷野,也可寄生于坡地、峡谷、林地及田间的小灌木丛中,其野外生存能力极强。保护身体重要部位,则是葛服饰起源的推动力之一。在新石器时代,华夏先民就开始利用葛布御寒和掩体。春秋时期,传统葛纺织服饰已达到鼎盛,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葛、麻是主要的服饰原料。
       自汉时,葛的地位开始慢慢下落。自汉至元以后,葛有蛮荒野草之嫌,葛衣为过时之物。在唐时,葛衣虽作为夏日之衣,仍显得过时。明清时期,穿葛衣御寒者为极贫之人,夏日葛衣已非富人之首选。康熙之后,官营织造局、民间纺织作坊及家庭手工业的繁盛,夏季的穿着面料已经丰富多样。近代,传统葛纺织服饰已经彻底落寂,只是在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地方特产的形式而存在。清末民初,据民国《川沙县志·物产》记载,川沙县属边陲之地,葛从纺织作物退化为野生植物。传统葛纺织技艺的退化,以及葛纤维在穿着舒适上的局限性,导致民间难觅葛衣身影。当然,还有一些村民采集野生葛藤用以编织葛绳、葛布袋、褡裢、蚊帐等。


从诸葛亮爱戴葛巾说“葛”
(左上图)边疆早期民族地区手工编织葛根藤葛布流苏挎包
(右上图)上海纺织博物馆收藏的出土于新疆荒漠木乃伊之身的西汉时期平纹流苏毛葛织物残片
(左下图)雷州葛布(右下图)《陶渊明葛巾漉酒》图中的葛巾当“漉酒”的滤网 


       时至今日,纺织行业并未完全放弃葛织品,而是千方百计地挖掘葛纺织服饰的文明,让传统葛纺织服饰再生,开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葛衣和饰品,提供服饰多样化的需求。传统葛纺织服饰有其传承的内生驱动力,葛纤维作为一种天然的特种纤维,其可满足当下消费者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体会先民造物的智慧,坚持传统手工艺的核心技艺,促进天然手工材料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应用,对传统葛纺织服饰再设计,不仅可以保护葛纺织技艺,还可实现其经济价值。
       服饰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想当年穿葛衣展现悠闲自得的精神状态,也有超然于世的隐士之风。白居易《夏日作》有句:“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止于便吾体,何必被罗纨。”葛衣本为低廉之物,文人以葛衣暗示自己的安贫乐道、寂寞以守志的文人气节。苏轼《放鹤亭记》说道:“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隐逸者信然自适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宋代谢逸《卜算子》吟唱:“隐几岸乌巾,细葛含风软。”诗人倚着案头,轻推头上乌巾,葛衣被微风拂起,一派悠闲自得的隐者风范。辛弃疾也有言:“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一件冬衣一件夏衣,一钵一瓶过日,足矣。
       古代先贤们这种不在乎外物的好坏,而注重自身的修养,乃是一种人生的境界,被文人墨客提升到中华民族家风、国风的地位。诸葛亮“乘素舆,葛巾、毛扇,指麾三军”的形象,不正是如此才尽显一代名相的儒雅风度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