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照下的上海松江方塔园
(图源网络)
竹枝词说:松江方塔最玲珑
——“竹枝词里说申城”之二十七:方塔园
游览上海松江,不去方塔园,乃一大憾事。作为一座以观赏古代遗迹与历史文物为主的园林式公园,不愧“上海的露天博物馆”美誉。整个园景以北宋的方塔为中心,有宋代方塔,明代照壁,清代天后宫大殿。又有从松江明代濯锦园和画家孙克弘园移来的五老峰、美女峰等太湖石立峰。尤其是方塔保留了宋代原物,为我国南方他处所无。
清代有多位文人曾为方塔写下竹枝词以示赞颂。其中王霆的《松江竹枝词》有一首咏道:
巍巍楼阙梵王宫,金碧名蓝杏蔼中。
近海浮图三十六,怎知方塔最玲珑。
竹枝词有注:“方塔在郡城兴圣教寺,四面整峻,成正方形,他郡所无。”据史料,方塔原名兴圣教寺塔。兴圣教寺建于五代,北宋熙宁至元祐年间(1086~1094)造塔。塔承唐代的形制,四面整峻,塔级九层,总高42.5米。塔体修长,出檐深远,造型优美。方塔最著名的是钟楼,有两首竹枝词为证:
窗前塔影有无中,夜半钟声断碧空。
从此痴聋谁唤醒,金钗堕落劫灰红。(顾翰《松江竹枝词》)
高楼一炬渺无踪,扰扰烽烟遍五峰。
孤塔欲倾城胆破,五更何处听霜钟。(丁宜福《中江棹歌》)
顾翰的竹枝词注曰:“兴圣寺钟楼高及方塔之半。钟为元至正十年铸。”并记载了当地的一个传说:“相传铸钟时有老妪以双股银钗投液中,见于钟腹,抚之隐手。”丁宜福的竹枝词注曰:“兴圣寺钟楼,高及方塔之半,钟大称是。宋沙门正印有铭,咸丰庚申之变,楼与钟俱毁,识者曰:此城胆也,钟坏,胆破矣。”当地人称方塔钟楼是“城胆”,可见其在寺庙和百姓心目中的分量之重。
(上)方塔园明代照壁是上海乃至全国地区最古老、最精致、最完好的大型砖雕。
(中)方塔园天妃宫是现今上海地区唯一幸存的妈祖庙遗迹。
(下)方塔园美女峰是太湖石中极其罕见的珍品。
园区的古代建筑物甚多,据清代的竹枝词记载,有水陆池。汪巽东《云间百咏》咏道:“白足临流罢讲经,浮图高尚插青冥。书声夜出棠溪舍,可有神龟上砌听?”说的是:水陆池“在郡城兴圣塔园,后汉乾祐中凿。池有数龟,闻讲经,则缘砌而上。明筑棠溪书院,池在院中。”有濯锦园。顾翰《松江竹枝词》咏道:“濯锦园芜草木荒,落花流水野梅香。更从乱石摩残冢,太守于今记汉阳。”说的是:濯锦园“顾正谊别业,汉阳太守孙克弘有遗石拂袖峰,腰间有铭。”
可惜,兴圣教寺在元代已毁,明初在此建城隍庙及兴圣塔院。抗日战争之后,庙、院均不复存在。此地成为部分民宅,其余为菜田、苗圃。几经战乱和变迁,原有房屋毁尽,遍地厚积瓦砾土,昔日繁华今已荡然。幸好方塔尚存,塔体砖心仍系原物。在明末以前,方塔几经修葺,到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大修时,顶部三层大部分重建,道光二十四年(1844)更换塔刹。清末以后,方塔损坏严重,到解放前夕,塔下围廊全废,塔内各层木结构大多被毁,扶梯仅剩一层。
(上)方塔园陈公祠,是松江府为纪念陈化成而立的专祠。
(中)位于方塔园内的五老峰,为五块太湖石,是太湖石中的珍品。
(下)位于方塔园内的石雕园,有14座明代石像生和碑碣座。
解放后,当地政府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未修复。1974年5月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动工大修,总投资20余万元。1977年初竣工,被重新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全国文物普查时,有关专家认为方塔是解放以来国内古建筑修复最好的实例之一。
1978年,上海市有关部门批准以方塔为中心建一个历史文物公园。方塔园的建设工程由著名的同济大学冯纪忠教授负责总体规划,以方塔为主体,保存邻近的明代大型砖雕照壁、宋代石桥和七株古树;并从园外迁建明代楠木厅、湖石五老峰和美女峰、假山、清代天妃宫大殿;地形改造仿县境中有名的九峰三泖,堆土丘,挖河池,并点缀亭榭;保留原有的大片竹林,以草皮和主题树种统一全园底色。经过两期工程,1982年5月1日起,公园对外开放。
今天,漫步方塔园,从古建筑的神奇到自然风光的秀丽,从竹林幽雅到花卉奇采,游客们无不为方塔园显既严整和谐,又自然多趣的环境陶醉。昔日的竹枝词诗人们,今日游览旧地,不知会有何感慨?!正可谓:“巍巍楼阙梵王宫,金碧名蓝杏蔼中。近海浮图三十六,怎知方塔最玲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