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竹枝词说:古垒萧萧沪渎洲

(2023-02-16 08:56:33)
标签:

历史

文化

上海史

古迹

随笔

分类: 读书杂谭
竹枝词说:古垒萧萧沪渎洲
元至正时寺僧寿宁绘制静安八景中的沪渎垒图  (图源网络)

 
竹枝词说:古垒萧萧沪渎洲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十五:沪渎垒 


       研究上海城市演变,是不得不提及一处古迹——沪渎垒的。
       上海滨江靠海,北傍长江口,处我国南北洋的中心,地位十分重要,自古即为海防要地。古吴淞江在青龙镇(旧青浦)会青龙江以下,即称沪渎,青龙镇正据沪渎之入口。公元四世纪时,我们的祖先已在古吴淞江下游——沪渎出海口附近建立了防海城堡——沪渎垒。沪渎垒又称沪渎城或袁崧城,它屹立在沪渎江边约一千年以上,名闻遐迩。
       “沪渎”之名,始见《晋书》。梁朝皇帝萧纲早年撰《浮海石像铭》中说道:“吴郡娄县界松江之下,号曰沪渎。”然而,很久以来,对沪渎的具体方位,史家们历来说法不一。据《上海通史·古代卷》称,唐宋以后,人们对沪渎的看法基本一致,即松江东泻海曰沪渎,亦称沪海。可见,沪渎是指松江出海一段。其方位,据北宋陈林撰《隆平寺经藏记》云:“青龙镇瞰松江上,据沪渎口”。由晋而唐而宋,历经了数百年,松江出海口随海岸线的延伸在不断东展,下游河浦亦经常迁徙改道,变化无常。沪渎的位置,可以说是此一时彼一时。上海后简称“沪”,则仅存其名,地理概念早非昔指。
       远在南宋时,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的壬辰科进士第一(状元)黄定就有一首《松江竹枝词》云: 

       女墙沈没几经秋,古垒萧萧沪渎洲。
       日落江前芦子渡,霜花十里映寒流。 

       明清以来,关于“沪渎垒”的竹枝词更是留存不少,弥足珍贵。如王鸣盛《练川杂咏》有句:“沪渎遗墟满绿芜,东吴内史漫捐驱”;顾翰《松江竹枝词》有句:“沪渎荒芜古垒斜,灵旗拂拂卷黄沙”;丁宜福《申江掉歌》有句:“寒潮寂寞打空城,沪渎千年古垒平”等。这些竹枝词描写的沪渎垒景象,寂寥凄美,而且充满着历史神秘感。中古时期,上海最出名的地方要数沪渎垒。它之所以名声远扬,为古代上海史增色不少,主要与晋代这里发生的几件重大事件有关。
       一是“浮海石像”事件。西晋末,沪读口忽有石像浮海而来,引起四方轰动。到南朝萧梁时,梁简文帝萧纲还专门为此撰写《浮海石像铭》一篇,以纪其事。盛唐修建敦煌莫高窟壁画,其中第323窟,南壁上画千佛,中画佛教史迹画“西晋吴淞江石佛浮江”等,反映了上海早期的这段佛教史迹。
       二是“防备孙恩”事件。东晋时,沪渎名声再起,那是以海防重地形象出现的。它的出名,与虞潭、袁崧这些历史人物有关。虞潭出自浙东世家,晋成帝时为吴兴太守,后转任吴国内史。其时,南北相峙,北方赵国军队时从海上袭扰,“潭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姓赖之”。在处于江海要冲的沪渎修垒防御,虞潭的确富有远见。至晋安帝隆安初,浙江爆发孙恩起义,声势渐壮。时袁崧为吴郡太守,加固沪渎垒以备孙恩。史书几次提到“沪渎”或“沪渎垒”,可见它已是当时海上的一个重要据点,具有较高的战略价值。
       明清以来的竹枝词,对虞潭、袁崧两位对古上海做出贡献的地方官员表示了极高的崇敬和怀念。 

       虞袁遗事更谁提,我到淞南访古迷。
       芦子两城无垒剩,但看芦浦豆东西。(佚名《竹枝词》) 

       芦子东西旧两城,虞袁先后筑屯兵。
       东城久没西城记,野渡仍沿芦子名。(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 

       不过,沪渎垒的具体地点究竟在何处,从清朝初年开始,学者们争论不休,至今尚无定论。从西晋至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一方面上海地区的海岸线不断向东推进,晋代的吴淞江入海口在哪里,是人们希望弄清的问题;另一方面,自南宋以后,吴淞江淤塞严重,旧吴淞江下游水道被荒弃。从史料中分析,公元326至334年间和公元400年间,虞潭和袁崧都先后修筑过沪渎垒。垒分为东西两城,保存时间极久。到宋、元时,沪渎垒东城东北角虽被沪渎江的江水冲毁,但在十四世纪中叶时,西城的遗址犹存。一直要到明朝时,沪渎垒的东西两城才全部被江水冲蚀了。
       至于本文题图的《元至正时寺僧寿宁定静安八景》中沪渎垒图,则是沪渎垒旧址的另一说。元朝至正年间,有僧人寿宁绘制《静安八咏》图,其中有赤乌碑、陈朝桧、沪渎垒、芦子渡等旧址处。不过,赤乌年(公元238至251年,是三国时期东吴孙权的第四个年号)所建的建初寺位于建业(今南京),并非在沪渎,同时赤乌碑是否为赤乌年间之碑前人亦早有怀疑。
       关于静安寺旧寺址的方位,又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在虹口附近,而又有人认为在潭子湾一带。考虑到沪渎垒(芦子城)及芦子渡曾为静安八景的内容,说明旧寺址在其附近。据《法华乡志》记述:静安寺旧址内原有南宋淳熙十年(1183)所建的云汉昭回之阁“在芦子渡”,而“芦子渡在沪渎垒旁”,可见旧寺址即在沪读垒旁。因此,它可能与沪渎垒一样,亦曾在今普陀区境内。(据上海文史专家薛理勇考证,位于现普陀区志丹路和延长西路交界处的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可能是沪渎垒故址)但因早为江水吞没,已了无踪影,具体方位现亦无法查考。总之,当沪渎垒倾圮后,要正确标出当年沪渎垒在今天地图上的位置,确实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了。
       今天,当我们吟哦着古时候的竹枝词,遥想“古垒萧萧沪渎洲”的景象时,不妨关注沪渎垒的那些争论,引发我们了解沪渎垒确址“谜”的兴趣吧! 

 
竹枝词说:古垒萧萧沪渎洲
(左图)同治《上海县志·古迹》中关于沪渎垒的记载
(右图)清嘉庆《上海县志》卷首《古上海镇隶华亭县境图》记录沪渎与芦子城的方位

 

 
       注:上海竹枝词是一部“诗性”风土志。从题材内容看,上海竹枝词的描写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上海的风土民俗;二是上海的历史掌故、社会变迁;三是山川形胜、时尚百业。这些竹枝词构成了上海地域文化传统与地方性知识的表述。上海素有创作竹枝词的传统,自元代以降,积累了大量的竹枝词。无论是常年生活于上海本土者,还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或是寓居于沪的文人游客,都创作了为数众多、有关上海的竹枝词。上海风俗史专家顾炳权编著的《上海历代竹枝词》与《上海洋场竹枝词》两部上海竹枝词集大成之作,收录了8000余首竹枝词。本文所引上海竹枝词,皆摘自顾老著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