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浦江客
浦江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28,252
  • 关注人气:61,6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最早戏园怎样盛极而衰

(2020-09-22 08:22:43)
标签:

历史

文化

读书

随笔

戏剧史

分类: 随笔杂谈
上海最早戏园怎样盛极而衰
清代《图画画报》中上海戏园画面  (图源网络)


上海最早戏园怎样盛极而衰


       清光绪初年的《沪北竹枝词》中有诗云:“丹桂茶园金桂轩,燕赵歌舞戏新翻;人人争看齐称好,闲煞笙箫山雅园。”这首竹枝诗言简意赅地讲述了晚清时期上海戏园的兴衰过程。
       山雅园,后来叫做三雅园,是上海最早的戏园。据《上海风俗古迹考》记载,三雅园是咸丰年间开设于小东门的,以演昆曲为主。小刀会起义后,城内衰落,有人就在小东门吊桥不远的地方又开了一家三雅园,名其街为戏馆街。咸同间,又在石路(今福建路)开一三雅园,以演昆曲闻名。1870年后,风行京剧,石路三雅园场地狭窄,又在五马路宝善街建有楼厅的戏园,仍演文班戏的昆剧。因昆剧观众减少,于光绪十六年(1870)歇业。
       关于上海剧场的最早文字资料,来自于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其中记载元代上海已有“勾栏”形式的演出场所。明清时期,上海出现了许多寺庙、会馆公所、酒肆茶楼、私家园林剧场以及各种临时搭建的乡镇戏台。近代开埠以来,外来及本地衍生的剧种相互竞演于上海滩,上海的营业性戏剧演出场所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从咸丰初年第一家营业性戏园——三雅园开张,至 1917 年最后一个茶园式剧场“贵仙”歇业,上海先后有过117 家茶园。
       有学者研究分析,晚清时期上海的营业性戏剧场所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第一次是由酒馆式剧场转变为茶园式剧场,这主要是接受京城剧场文化影响的结果,所谓的“京化时期”。第二次是由茶园式剧场转变为近代西式剧场,所谓的“西化时期”。三雅园就是兴起于“京化时期”而衰落于“西化时期”的。
       所谓的“京化”,即非专业剧场的仿京式茶园。“茶园”的称呼由来,学者们虽各执一词,但共同的认识,“茶园”属于酒馆式剧场,与专业剧场观看演出的单一功能不同,“茶园”是多功能的,观众不仅可以假茶园摆酒请客,还可演剧助兴。清代人王韬就此在《瀛杂志》中描述说:“主席者设宴款客,任招歌者以侑觞。”《黄浦区文化志》记载,清同治初年(1862年),境内南京路中段即有戏园四美园、丰乐园数座,多系酒家兼营,有剧团则演出,无剧团则售酒饭。
       鸦片战争前后,三雅园的出现,使酒馆式剧场的戏剧演出开始有了改变的迹象。 据1890年9月18日《申报》报道:“三雅园除演出昆剧外,兼营酒菜,不仅有‘另备戏宴酒席’、亦可‘随意小酌’。酒宴既可设包厢之中,也可设楼下官厅之内。观众尚可点戏,且可招请艺人‘侍酒’”。从以酒饭为主“兼营”戏剧演出,到以戏剧演出为主“兼营酒菜”,可以看出酒馆式剧场向专营戏剧演出方向发展的端倪。茶园式剧场取代酒馆式剧场,体现了中国传统戏剧观众赏剧趣味的上升。然而,就在此时,三雅园却一再惨淡经营,最终关门,是为何故呢?


上海最早戏园怎样盛极而衰
清代与当代画家描绘的上海戏园图画


       其实,小小三雅园的兴衰,却是折射了中国戏曲剧场演变发展的一段历史。三雅园之所以命运多舛,主要受挫于两大原因,可谓“时也、命也、运也”。
       一是“昆乱之争”。1843 年上海开埠后,移民纷繁多样的欣赏趣味与审美需求,吸引着各地剧种及艺人登沪,使上海逐渐成为融汇创新与兼收并蓄的南方戏剧中心。茶园时期,上海剧坛极其繁荣,具体表现是激烈的“昆乱之争”。所谓“昆”,指昆曲,为雅部;所谓“乱”,泛指其他地方戏的花部,又称乱弹。所谓“昆乱之争”,主要反映晚清时期上海昆曲、徽剧和京剧的竞争。因上海自元、明以来就有古典戏剧编演的传统,其地理位置又与昆曲诞生地苏州毗邻,所以昆曲是早期上海舞台主要的演出形式。明清时期,上海昆剧的观演之风颇为兴盛。“三雅园”建成营业专演昆曲,兴旺一时。
       咸丰初年,徽班进入上海。徽剧剧目丰富,表演粗犷,唱腔多样,其徽昆的唱腔曲牌较苏昆粗犷强烈,使听惯典雅苏昆的沪人耳目一新,几乎主宰了上海的戏曲舞台,昆曲则几成绝唱。清同治五年(1867),皮黄戏南下上海(被上海人定名为“京剧”),引发了上海京剧戏园开张的热潮。初时,在茶园中京徽昆乱尚能杂凑成班,各擅其胜,而后“自有京班百不如,昆班杂剧概删除”。至光绪年间,京剧独霸上海剧坛,而“昆弋诸腔,已无演者;即偶演,亦听者寥寥矣。”连名重一时的三雅园的昆曲演出也上座清淡,境况十分落魄。迫于生计,昆班等诸腔艺人不得不依附于京班戏园。这场“昆乱之争”以昆曲的退场而告终,并殃及三雅园。
       二是“西潮来袭”。清末最后几年,上海剧场的“西化”过程相当剧烈。光绪三十四年(1908),上海最早的近代剧场——新舞台在南市十六铺建成。新舞台吸收日、欧建筑风格,彻底改变了旧式茶园带柱方台的建筑结构。整个剧场平面为椭圆形,舞台呈半月形向观众席伸出,赏剧成为戏剧演出场所的中心。同时,在管理方式上也进行了重大改进,施行卖票制度。革除了写红笺招妓、随意吃喝、抛手巾、要小帐等旧时茶园剧场习惯。“新舞台”的出现是上海戏曲演出场所沿革的转折点,不仅改变了戏剧观演观念,而且迅速获得了巨大利润,带动了十六铺一带的经济繁荣。
       随着新式舞台的建立和发展,旧式茶园剧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指责并且迅速被人们抛弃。在新舞台诞生后仅仅四五年的时间内,上海一下子就开出了七八家新式剧场。就这样,从1908年上海第一家西式剧场“新舞台”建立,到1917年上海最后一家旧式茶园“贵仙茶园”歇业,前后才花了约十年的时间,真可谓:“自舞台兴而茶园衰”也。
       三雅园盛极而衰的历程,正是中国晚清时期戏曲演出场所变迁的缩影。三雅园的兴衰史说明,“昆乱之争”是民族戏剧进行内部交流的结果,“西潮来袭”则是西方文明外来作用的结果。正是在内外因素交错的影响下,以三雅园为代表的旧式戏园终于抵挡不住时尚潮流而归于衰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