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慎勤”怎被清朝官场奉为圭臬

(2020-08-07 08:36:02)
标签:

历史

文化

读书

随笔

杂谈

分类: 窥史议政
“清慎勤”怎被清朝官场奉为圭臬
康熙皇帝玄烨所书“清慎勤”三字的匾额,中上方钤有“康熙御笔之宝”大印  (图源网络)


“清慎勤”怎被清朝官场奉为圭臬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广西巡抚郝浴上疏请颁御笔“清慎勤”三个大字。经部议同意了郝浴的奏请,于是就将康熙帝御书“清慎勤”三字遣赐各省督抚。此后,京师与各地衙门均将“清慎勤”三字制成匾额,匾额中上方并钤有“康熙御笔之宝”大印。(见本文题图)
       “清慎勤”的官箴影响了有清一代,据清代史学家赵翼的《陔馀丛考》记载:“各衙署讼堂多书清、慎、勤三字作匾额。”说明“清、慎、勤”业已成为清朝通用的“官箴”。故近代学者梁启超在《新民说》第五节“论公德”中称:“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清慎勤”成为了“康乾盛世”时期的为官之道,也成为了清代官吏奉为圭臬的座右铭。
       “清慎勤”三字出自谁手?据《四库全书总目•吏部•官职类》记载:“《官箴》一卷,宋吕本中撰。此书多阅历有得之言,可以见诸实事。书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为当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清代大学者王士禛在《古夫于亭杂录》中说:“上(康熙)尝御书清、慎、勤三大字,刻石赐内外诸臣。案此三字,吕本中《官箴》中语也。”今检吕本中《官箴》,全书共三十三条,其首条开头云:“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与《四库提要》所说相合。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学者称东莱先生,南宋寿州(今安徽凤台)人。早年以荫入官,历任济阴主簿、泰州士曹椽、枢密院编修官、职方员外郎。绍兴六年特赐进士出身、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侍讲、权直学士院等。绍兴八年,他反对和议,忤秦桧,罢官奉祠。绍兴十五年七月,61岁的吕本中在贫病交加中,死于上饶城郊一座荒寒寂寞的古寺里。
       吕氏一门,世代为官。吕本中高祖吕夷简、曾祖吕公著位居宰相,伯曾祖吕公弼、父亲吕好问位居至执政大臣,先人中做过尚书、侍郎等侍从官的有7人之多。吕本中将家族中积累丰富的为官经验并结合自身体会,写成了一部《官箴》。箴,作为一种文体,是用以规劝告诫的。吕本中写书的直接动机,就是用“清慎勤”箴诫吕氏出仕子弟应遵守为官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所谓“清”,就是清心、廉洁。吕本中早年在州县做官,深知衙门“嗜利”和“滑吏”引诱的弊害。他亲眼所见,一些新进少年,乍履官职,经常被奸猾的属吏所引诱,贪图小利,自己所得微乎其微,而那些奸猾的吏人贪赃枉法则肆无忌惮,国家受到的损失就不知有多大。如果因为这些事而受到严厉的惩处,实在不值得。他举例说,当官的多领取搬家费之类,本是小事,所得也无多。但是,对一个人的品性来说,就有亏损了;而且,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精神防线一有缺口,发展下去,就不可收拾。
       吕本中还以自己亲身经历,告诫小辈除了自己清廉,还要防范下属营私舞弊。他曾在泰州治狱事,“狱中遣人勾追之类,必使之毕,此事不可更别遣人,恐其受贿已足,不肯毕事也。”这就是说,一个案子,派了谁去拘人、取证,就一定要他把事情办好,不能再派别人,以防备他受到贿赂而拖着不办,又难以追究责任。此外,还要注意身边的差役向人索取钱物,“陷主人以利”。因为身边的差役和你太接近,如果他有向人索取钱物的毛病,不是用小利把你拖入贪赃枉法的陷阱,就是给你惹出许多说不清的是非。这些深切的体会,对小辈时刻在敲响警钟。
       所谓“慎”,就是谨慎、冷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慎”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既赖以成事,又赖以自保。吕本中认为,为官者必须谨慎,不要因自身的一时不慎把好事办坏,或者招致不必要的麻烦。他认为,讲“慎”首先要诚实做人,“着实”做事,不可弄虚作假。
       首先,他认为:“当官处事,但务着实。”意即当官做事,一定要实实在在。他说,有些人把一件差事办坏了,为了逃避处罚,就弄虚作假,涂改文件,追改时间,改换签押,事情一败露,受到的处罚更重。这既不利于涵养自己的“诚心”,也与“事君不欺”的准则相违背。“百种奸伪,不如一实;反复变诈,不如慎始;防人疑众,不如自慎;智虑周密,不如省事。”
       其次,他认为,遇事不要急躁,不要发怒,应“消详斟酌”以求“合于道理”。当官处事,行直道是首要的,但有些事鉴于各种复杂因素,都不能直奔主题,这样往往坏了大事。这就要权衡利弊,化解各方面的阻力,以求达到目的。他又认为,“当官者先以暴怒为戒”。人在情绪激动时,容易发生偏颇,结果自受其害;只有冷静下来,斟酌慎量,权衡利弊,才能找出最佳的解决办法。
       再次,要谨防小人中伤。他说,自己能保持廉洁,还要防范小人。比如办理公文、发放赋税凭证和过往驿站通行证,都要清楚明白,不能给手下人有空子可钻,而使自己受到中伤。


“清慎勤”怎被清朝官场奉为圭臬
(上图)徽州府衙二堂保存的“清慎勤”匾额遗迹
(下图)为不同版本的吕本中《官箴》一书页面


       所谓“勤”,就是“尽心职事”。吕本中认为,当此官,理此事,不可迁就属吏的私意,疏于职事。他以好友黄兑为例说,黄兑在作县尉时,本来验尸是仵作的事,县尉只要看验尸报告就行了,但黄兑却认为人命至重,担心让死者蒙冤,即使炎热夏天,尸体腐臭,他也亲自到现场验视。吕本中自己在泰州治狱时,夏天提审罪犯,“早间在西廊,晚间在东廊”,虽然自己麻烦,却可使罪犯避开烈日暴晒。
       吕本中还特别强调,事关法律、法规的事,当官者不能“畏避”,一定要亲自动手。他认为执法的事固然很难,但职务分内的事,不能因为难,就推给别人或下属。这样的“自私”态度办事,是不能把事情为好的。那么,怎样才算“尽心职事”呢?吕本中讲了一个重要观点:“不以集事为急,而以方便为上”。说的是,不能以办成多少事,创造出多少政绩为急务,而是以给治下的百姓多少便利和帮助为衡量的最高标准。这与他的当官处事“常思有以及人”的思想是一致的。
       从吕本中倡导的“清慎勤”官箴来看,可以反映出吕氏家族非常重视对子弟的仕前教育,并把当官处事作为修身的重要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多识前言往行”的吕氏家学传统。在吕本中身后,吕氏家族的子弟确实是把“清慎勤”三字官箴视为家训传承的,同时又将《官箴》抄录传播,造成很好的社会效果。 
       其实,“清慎勤”三字官箴并非语出吕本中。但是,只是由于宋人吕本中在《官箴》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同时又有康熙帝亲自重视并推荐,“是数百年后尚蒙圣天子采择其说,训示百官,则所言中理可知也。虽篇帙无多,而词简义精,故有官者之龟鉴也。”此后,“清、慎、勤”才成为做官第一规语,并屡被后人论列,被清朝官场奉为圭臬。    
       清、慎、勤三者,清是第一位的。一个贪赃枉法的人,是不可能把国家的事、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的,是不可能履行职事的。清、慎、勤又是三位一体,不可或缺的,如果一个人当官处事,不慎不勤,即使两袖清风,却一事不举,什么事也办不成,至多是个好人,却不是一个好官。可贵的是,吕本中是个理学家,但他不仅讲“清慎勤”,而且以亲身的当官处事来实践“清慎勤”官箴。当然,吕本中的《官箴》有着时代局限性,但他强调官员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强调为官处事要坚持“清慎勤”的基本准则,对今天的干部队伍仍然有着借鉴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